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同演化机制:理论与实证Co-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ity: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于斌斌;胡汉辉;
摘要(Abstract):
基于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多层次、多阶段互动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并以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与柯桥新城的互动发展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微观、中观、宏观层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层级、多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不同互动层级的参与者在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内生性地推动二者从萌芽起步阶段向耦合发展阶段再向创新整合阶段不断地进行层级转换和阶段跃迁;最后,以上述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的历史演化过程及阶段,并据此提出了推动二者创新整合、优化升级的若干逻辑要点。
关键词(KeyWords): 产业集群;城市化;共同演化;理论模型;绍兴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群的国际间转移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产业集群链式效应研究”(项目编号:70873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专业市场分化重构机制与转型提升研究”(项目编号:71173196);; 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传统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协调机制研究—基于工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绍兴的分析”(项目编号:2012C250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于斌斌;胡汉辉;
DOI: 10.13269/j.cnki.ier.2013.06.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3(8):3—12.
- [2]Romer,P.M.,1986“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5):1002—1037.
- [3]Krugman,P.,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a,99(3):483—499.
- [4]Mills,E.S.,Hamilton,B.W.1994,Urban Economics,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 [5]Duranton,G.,Puga,D.,2001,“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5):1454—1477.
- [6]Berliant,M.,Konishi,H.,2000,“The Endogenous Formation of a City: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Marketplaces in a Location-specific Production Economy”.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0(3):289—324.
- [7]Henderson,J.V.,1974,“The Size and Types of Cit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4(4):640—656.
- [8]Henderson,J.V.,1997,“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42(3):449—470.
- [9]李金滟,宋德勇.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2):25—34.
- [10]Fujita,M.,Krugman,P.,Venables,A.,1999,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MIT Press.
- [11]Duranton,G.,Puga,D.,2005,“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7(2):343—370.
- [12]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 [13]乔彬,李国平.城市群形成的产业机理[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22):78—83.
- [14]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49—52.
- [15]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56—62.
- [16]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40—44.
- [17]陆根尧,符翔云,朱省娥.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12):101—109.
- [18]陈雁云,秦川.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动:解析14个城市群[J].改革,2012(10):38—43.
- [19]Nelson,R.R.and Winter,S.,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Cambridge,MA and London:The Belknap Press.
- [20]Nelson,R.R.,Winter,S.G.,2002,“Evolution Theorizing in Economic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6(2):23—46.
- [21]贾根良.理解演化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4(2):33—41.
- [22]Nelson,R.,1994,“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Industrial Structure,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3(1):47—63.
- [23]Luigi,M.,Marc,W.,1997,“Evolutionary Economics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odeling Evolutionary Dynamics:Introduction”,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7(4):331—338.
- [24]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2):132—145.
- [25]Boschma,R.A.,Lambooy,J.G.,1999,“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9(4):411—429.
- [26]Boschma,R.A.,Frenken,K.,2006,“Why is Economic Geography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3):273—302.
- [27]Guerrieri,P.,Meliciani,V.,2005,“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6(4):489—502.
- [28]Markusen,J.,1989,“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1):85—95.
- [29]Hodgson,G.M.,Knudsen,T.,2008,“In Search of General Evolutionary Principles:Why Darwinism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Biologists”,Journal of Bioeconomics,10(1):51—69.
- [30]Freeman,C.,Soete,L.,1997,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London:MIT Press.
- [31]Lundvall,B.A.,1992,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London:Anthem Press.
- [32]Hanusch,H.,Pyka,A.,2007,“Principles of Neo-Schumpeterian Economic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1(2):275—289.
- [33]Henrich,J.,2004,“Cultural Group Selection,Co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Large-scale Cooper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iton,53(1):3—35.
- [34]Watts,D.,1999,“Network,Dynamic and the Small-word Phenomen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5(2):493—527.
- [35]陆立军,郑小碧.基于共同演化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1(6):117—129.
- [36]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55.
- [37]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 [38]周圣强,朱卫平.产业集聚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J].产业经济研究,2013(3):12—22.
- [39]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
- [40]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J].管理世界,2005(10):102—112.
- [41]师博,沈坤荣.城市化、产业集聚与EBM能源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12(6):10—16.④以柯桥为中心的纺织产业集群极大的推动了与纺织产业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专业市场、会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并带动了周边、甚至外省的纺织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并扩大。反过来,绍兴县城市化的推进,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研发人员的集聚,并推动了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的演进。绍兴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前10位,是“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及全国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杨寻桥精编、马鞍化纤、齐贤纺机、夏履非织造布、钱清纺织原料市场、兰亭和离渚针织7大纺织名镇及1个全球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市场,并荣获“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称号。截止2012年底,绍兴县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94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4%,同比增长14.5%,增幅高出全县规上工业平均2.5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72.7万,但是常住绍兴县的外来人口达88.1万人,其中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就超过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813元,均同比增长11.7%,并第四次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⑤1998年至1999年底,绍兴县以明晰和重组产权为主线,按照“界定集体股、量化要素股、匹配现金股”的改革思路和“全面彻底、不留后患”的要求,推行以公司制和拍卖转让为主要形式,将90%的乡镇企业通过出售、拍卖等形式,变为独资的私营企业,剩下10%的企业实行股份制、公司制,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混合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⑥中国轻纺城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全球近1/4的化纤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与之建立了产销关系,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12年底,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额达973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面料成交额557.1亿元,同比增长14.5%,面料市场新注册经营户(公司)4600余家,市场经营户总数达2.2万余家,其中公司经营户达到5200多家,常驻国(境)外代表机构超过1000家,境外专业采购商4000余人。⑦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以产出、效益、税收为评价企业的标准,推动企业改进传统厂房模式,盘活存量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激励企业走集约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⑧“611”工程指用6年左右的时间,在柯桥新城建设100幢左右15层以上或45米以上用于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方面的高层企业总部和现代商务大厦,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截止2012年底,已累积建成投运总部、商务大楼80幢,在建45幢,待建5幢,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承载力。⑨在2008年底,由浙江省“品牌指导站”、绍兴县花样登记管理保护办公室和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心共同组建知识产权办公室,集指导、创建、保护三位一体。2011年,该机构出台国内首个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意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与纺织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司法支持”的三级联动机制。它还开创了全国跨省实施纺织品市场版权保护与合作的先河,牵头联合全国纺织品龙头市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跨区域版权保护“协作联合体”,有效遏制了“搭便车”行为的发生,推动了绍兴县纺织集群中创意产业和共享要素平台的发展。
- ①与Porter学派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相比,Krugman引领的新经济地理学派更愿意使用“产业集聚”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好像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静态结果,而产业集聚则更关注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但实际上,新经济地理学派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产业动态演化的重要性,但是研究方法还是以比较静态分析为主,并没有更多地解释产业之间的动态关联性和历史演化过程。
- ②主流经济的范式危机源于其机械论和简单论的方法基础,主要以静态比较方法为主,忽视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多样性(variety)、行为连续性(behavioral continuity)、路径依赖(limited path dependence)等组织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离现实越来越远。尤其是随着耗散结构理论、量子力学理论、混沌理论、综合进化论、演化博弈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更加突显了隐含在主流经济学中的范式危机,如耗散结构理论否定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中隐含的经济过程可逆和线性系统的假设,认为均衡是可变的(非稳定性),并且经济系统可以自行产生自主性和相干性等自组织现象;混沌理论发现了机械决定论的弊端,认为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被放大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方向,是不可以忽略的;综合进化论的“生物学隐喻”为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以使用的语言和理论灵感,如个体群方法(A Population Approach);演化博弈论强调参与人的有限理性行为等。
- ③有些学者将扩散机制和选择机制等同或侧重于研究某一方面,如Schumacher(1934)侧重于扩散机制、Nelson&Winter[20]侧重于选择机制。而笔者比较赞同黄凯南[24]的观点,即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是被扩散的创新可能不是被选择出来的,而被选择的创新可能不会被扩散,如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限制性输出;二是创新的扩散与选择也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如选择机制的变化会影响微观个体对创新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创新的扩散等。
- ④以柯桥为中心的纺织产业集群极大的推动了与纺织产业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专业市场、会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并带动了周边、甚至外省的纺织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并扩大。反过来,绍兴县城市化的推进,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研发人员的集聚,并推动了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的演进。绍兴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前10位,是“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及全国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杨寻桥精编、马鞍化纤、齐贤纺机、夏履非织造布、钱清纺织原料市场、兰亭和离渚针织7大纺织名镇及1个全球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市场,并荣获“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称号。截止2012年底,绍兴县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94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4%,同比增长14.5%,增幅高出全县规上工业平均2.5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72.7万,但是常住绍兴县的外来人口达88.1万人,其中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就超过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813元,均同比增长11.7%,并第四次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
- ⑤1998年至1999年底,绍兴县以明晰和重组产权为主线,按照“界定集体股、量化要素股、匹配现金股”的改革思路和“全面彻底、不留后患”的要求,推行以公司制和拍卖转让为主要形式,将90%的乡镇企业通过出售、拍卖等形式,变为独资的私营企业,剩下10%的企业实行股份制、公司制,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混合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 ⑥中国轻纺城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全球近1/4的化纤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与之建立了产销关系,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12年底,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额达973亿元,同比增长93 .%,其中面料成交额557.1亿元,同比增长14.5%,面料市场新注册经营户(公司)4600余家,市场经营户总数达2 .2万余家,其中公司经营户达到5200多家,常驻国(境)外代表机构超过1000家,境外专业采购商4000余人。
- ⑦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以产出、效益、税收为评价企业的标准,推动企业改进传统厂房模式,盘活存量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激励企业走集约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 ⑧“611”工程指用6年左右的时间,在柯桥新城建设100幢左右15层以上或45米以上用于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方面的高层企业总部和现代商务大厦,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截止2012年底,已累积建成投运总部、商务大楼80幢,在建45幢,待建5幢,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承载力。
- ⑨在2008年底,由浙江省“品牌指导站”、绍兴县花样登记管理保护办公室和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心共同组建知识产权办公室,集指导、创建、保护三位一体。2011年,该机构出台国内首个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意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与纺织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司法支持”的三级联动机制。它还开创了全国跨省实施纺织品市场版权保护与合作的先河,牵头联合全国纺织品龙头市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跨区域版权保护“协作联合体”,有效遏制了“搭便车”行为的发生,推动了绍兴县纺织集群中创意产业和共享要素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