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分工升级、需求偏好与企业出口绩效——基于服务视角的理论与经验分析Service segmentation upgrade, demand preference, and firm export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service perspective
杨易擎,孙浦阳
摘要(Abstract):
从需求偏好的视角入手,验证了服务分工对企业出口的重要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诠释了影响机制:一方面,在出口市场,如果企业产品内服务分工较多,则会捆绑品质更高的附属服务,影响客户的需求偏好,最终提高客户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产品内服务分工细化,会降低服务投入中间品的价格,进而提高企业出口绩效。为了检验理论部分提出的假说,使用2000—2014年企业与贸易微观数据,刻画了我国的服务分工,度量了企业出口附加服务的品质。结果表明,服务分工提高1%,产品出口额将提高0.555%~1.326%,服务分工显著促进企业出口。进一步地,尝试构建其他国家的国际服务分工指标作为工具变量,克服了经验分析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机制分析发现,服务分工提高1%,需求偏好转移1.082%~1.397%,同时服务投入成本提高会抑制服务分工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服务分工不仅提高了附属服务品质,影响需求偏好,还降低了服务投入成本,最终促进企业出口。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规模较大、产品替代性较高、出口目的地与我国接壤、出口目的地不属于OECD国家等特征,会扩大服务分工对企业出口绩效的边际作用。在充分考虑样本阈值、样本选择问题以及指标度量等干扰因素后,经验分析结果仍然稳健。研究结论为验证“服务业是衔接供应与需求的关键,并且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条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服务分工;需求偏好;附属服务;服务投入中间品;出口绩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2XNL009)
作者(Author): 杨易擎,孙浦阳
DOI: 10.13269/j.cnki.ier.2023.03.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37(1):1-18.
- [2]夏杰长,刘奕.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解读之一[J].中国经贸导刊,2021(8):49-50.
- [3]ARNOLD J M,JAVORCIK B S,MATTOO A.Does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benefit manufacturing firms?: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5(1):136-146.
- [4]齐俊妍,强华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数字服务投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J].产业经济研究,2022(1):114-128.
- [5]孙焱林,马绍雄,文泽宙.空气污染是否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产业经济研究,2022(6):14-28+57.
- [6]庞瑞芝,邓忠奇.服务业生产率真的低吗?[J].经济研究,2014,49(12):86-99.
- [7]倪红福,龚六堂,夏杰长.生产分割的演进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产阶段数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6(4):10-23+187.
- [8]ARIU A,MAYNERIS F,PARENTI M.One way to the top:how services boost the demand for good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20,123:103278.
- [9]GROSSMAN G M,ROSSI-HANSBERG E.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78-1997.
- [10]FALLY T.Production staging:measurement and facts[R].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2012.
- [11]BALDWIN J R,YAN B L.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s[R].Ottawa:Economic Analysis Division,Statistics Canada,2014.
- [12]KIKUCHI T,NISHIMURA K,STACHURSKI J.Span of control,transaction costs,and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chains[J].Theoretical economics,2018,13(2):729-760.
- [13]FALLY T,HILLBERRY R.A Coasia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8,114:299-315.
- [14]吕越,尉亚宁.全球价值链下的企业贸易网络和出口国内附加值[J].世界经济,2020,43(12):50-75.
- [15]庄嘉霖,陈雯,杨曦.国际贸易、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长期增长——来自“三线建设”地区的考察[J].经济研究,2022,57(11):65-83.
- [16]刘玉荣,杨柳,刘志彪.跨境电子商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世界经济,2023,46(3):63-93.
- [17]DHINGRA S.Trading away wide brands for cheap bran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6):2554-2584.
- [18]BRANDT L,VAN BIESEBROECK J ,ZHANG Y F.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7(2):339-351.
- [19]LI H B,MA H,XU Y.How do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affect Chinese exports?—A firm-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5,97(1):148-161.
- [20]MOULTON B R.An illustration of a pitfall in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aggregate variables on micro uni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72(2):334-338.
- [21]毛日昇,陈瑶雯.汇率变动、产品再配置与行业出口质量[J].经济研究,2021,56(2):123-140.
- [22]BRODA C,GREENFIELD J,WEINSTEIN D E.From groundnuts to globalization:a structural estimate of trade and growth[J].Research in economics,2017,71(4):759-783.
- [23]刘维刚,倪红福,夏杰长.生产分割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7,40(8):29-52.
- [24]符大海,鲁成浩.服务业开放促进贸易方式转型——企业层面的理论和中国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2021(7):156-174.
- [25]李嘉楠,孙浦阳,唐爱迪.贸易成本、市场整合与生产专业化——基于商品微观价格数据的验证[J].管理世界,2019,35(8):30-43+83+190.
- [26]盛斌,毛其淋.贸易自由化、企业成长和规模分布[J].世界经济,2015,38(2):3-30.
- [27]杨曦,杨宇舟.全球价值链下的区域贸易协定:效应模拟与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2022,45(5):29-56.
- [28]ARIU A.Crisis-proof services:why trade in services did not suffer during the 2008—2009 collaps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98:138-149.
- [29]NIEPMANN F,SCHMIDT-EISENLOHR T.No guarantees,no trade:how banks affect export patter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7,108:338-350.
- ①参见新华社2023年2月1日发表的《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 ②本文第三部分给出了更具体的统计说明和相关性检验结果。
- ③采用1996年HS6分位编码,下文涉及产品均为此标准。
- ④为与理论模型相对应,实证样本中的产品均为提供附加服务最多的产品,详见第三部分数据说明及实证方程设定。
- ⑤本文计算的制造业服务分工指标均处于0到1之间。
- ⑥本文不考虑出口固定成本在出口目的地的差异性,即固定成本统一为fx。
- ⑦排除中国内地代工厂生产,通过出口到贸易自由港或者中国内地保税区再进口回中国内地的情况。
- ⑧贸易公司只经营进出口贸易而不参与生产活动。
- ⑨部分文献认为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即原材料和产品市场都在国外,本国提供的仅是生产能力,故本文只关注一般贸易的出口方式。
- ⑩本文使用两种方法构建服务分工指标:第一种是填充法。具体来说,使用1997、2002、2005、2007、2010、2012和2015年版的国内投入产出表分别构建2000—2001、2002—2003、2005—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4和2015年的服务分工指标。其中,1997年包含40个部门,2010年包含41个部门,其余年份均为42个部门。本文将各年份部门统一到2002年。第二种是插值法。利用Stata软件的ipolate命令,将缺失年份数据补全,构建了新的服务分工指标。具体而言,Ns1为服务分工(插值),Ns2为服务分工(填充),Nsp1为生产性服务分工(插值),Nsp2为生产性服务分工(填充)。
- (11)本文重点关注居于次要地位的服务分工与搭售附加服务的关系,故图2和表1中涉及行业均为制造业。
- (12)是否出口核心产品为企业-目的地-年份级别的指标,是虚拟变量。t年的出口经验为t年前企业产品在目的地出口的年数,取对数处理。
- (13)式(24)中的控制变量、高维固定效应和聚类稳健标准误与式(20)保持一致。
- (14)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未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