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Ca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ic Circl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Jing-Jin-Ji Economic Circle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杜传忠;王鑫;刘忠京;
摘要(Abstract):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KeyWords):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耦合协调;制造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型产业结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对我国典型区域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13BJY007)资助
作者(Authors): 杜传忠;王鑫;刘忠京;
DOI: 10.13269/j.cnki.ier.2013.06.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Andersson,2004,“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Regional Studies,38:1015—1028.
- [2]张沛东.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中国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0(2):46—49.
-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 [4]王保伦,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07(7):11—15.
- [5]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 [6]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54—62.
- [7]刘国亮,薛欣欣.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产业经济研究,2004(3):35—41.
- [8]马敬让.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5):59—60.
- ①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指以调查表的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不进行相互讨论,并以匿名方式提交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发展现实的预测结论。
- ②当0.50
- ③根据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和魏后凯等[6]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具体到制造业产业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