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污染减排吗?——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Does synergy and co-agglomeration of industry contribute to pollution re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Evidence from micro-enterprises
包彤;
摘要(Abstract):
在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污染减排、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匹配的面板数据,从微观视角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污染强度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有利于企业减排,制造业与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减排效应更明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2)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减排效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3)机制检验表明:产业协同集聚通过学习效应、成本效应和竞争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使企业生产过程更加清洁,从而促进企业减排,其中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而环境规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成本效应,从而加深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减排效果。(4)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国有企业、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减排效应更明显,而轻度污染行业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需要在环境规制的刺激下才能有效促使产业协同集聚发挥出减排效果。研究结论为协同集聚与制造业污染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微观证据,对于绿色发展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产业协同集聚;企业减排;环境规制;微观机制检验;绿色发展;企业生产率;文本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058)
作者(Authors): 包彤;
DOI: 10.13269/j.cnki.ier.2022.05.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ELLISON G,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927.
- [2]ALONSO-VILLAR O,CHAMORRO-RIVAS J-M.How do producer services affect the 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1,33(9):1621-1642.
- [3]DESMET K,FAFCHAMPS M.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across US counties:a sectoral analysis 1972-2000[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5,5(3):261-284.
- [4]ANDERSSON M.Co-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M].New York:Routledge,2006:110-140.
- [5]ELLISON G,GLAESER E L,KERR W R.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3):1195-1213.
- [6]LEE B S,JANG S,HONG S H.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 and Jacobs' externality in Korea:the role of age,size and the legal form of organization of establishments[J].Urban studies,2010,47(14):3131-3156.
- [7]KOH H J,RIEDEL N.Assessing the localization pattern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a distance-based approach[J].Regional studies,2014,48(5):823-843.
- [8]KE S Z,HE M,YUAN C H.Synergy and co-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J].Regional studies,2014,48(11):1829-1841.
- [9]郭卫军,黄繁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2020(6):128-142.
- [10]蔡海亚,徐盈之.产业协同集聚、贸易开放与雾霾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6):93-102.
- [11]蔡海亚,徐盈之,赵永亮.产业协同集聚、制造业效率与雾霾污染[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0-73.
- [12]周明生,王帅.产业集聚是导致区域环境污染的“凶手”吗?——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证据[J].经济体制改革,2018(5):185-190.
- [13]郭然,原毅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科学,2019(1):82-94.
- [14]黄娟,汪明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基于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8):116-128.
- [15]杨桐彬,朱英明,刘梦鹤,等.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市场化程度与环境污染[J].产业经济研究,2020(6):15-27+112.
- [16]崔书会,李光勤,豆建民.产业协同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9(2):76-87.
- [17]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56-65.
- [18]石大千,李格,刘建江.信息化冲击、交易成本与企业TFP——基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自然实验[J].财贸经济,2020(3):117-130.
- [19]盛丹,王永进.产业集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自世界银行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6):85-98.
- [20]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3-160.
- [21]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40-47.
- [22]苏丹妮,盛斌.产业集聚、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减排——来自中国的微观新证据[J].经济学(季刊),2021(5):1793-1816.
- [23]张虎,韩爱华,杨青龙.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2):3-20.
- [24]王杰,刘斌.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3):44-56.
- [25]盛丹,张国峰.两控区环境管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管理世界,2019(2):24-42+198.
- [26]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2):20-34.
- [27]BRANDT L,VAN BIESEBROECK J,ZHANG Y F.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7(2):339-351.
- [28]李玉红,王皓,郑玉歆.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J].经济研究,2008(6):12-24.
- [29]胡昭玲,夏秋,孙广宇.制造业服务化、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WIOD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7(12):4-21.
- [30]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4):82-100.
- [31]彭继宗,郭克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服务投入结构优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J].经济评论,2022(2):17-35.
- [32]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8):41-52.
- [33]徐彦坤,祁毓.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影响再评估及机制检验[J].财贸经济,2017(6):147-161.
- [34]石大千,胡可,陈佳.城市文明是否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环境规制与交易成本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9(6):27-38.
- [35]张峰,战相岑,殷西乐,等.进口竞争、服务型制造与企业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21(5):133-151.
- [36]余淼杰,金洋,张睿.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衡量与生产率估算[J].经济研究,2018(5):56-71.
- [37]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 [38]HA D T T,KIYOTA K,YAMANOUCHI K.Misallocation and productivity:the case of Vietnamese manufacturing[J].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16,33(2):94-118.
-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0)》。
- ②由于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中缺少“工业粉尘排放量”指标,因此2004年的污染排放强度采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量3种指标计算。关于单项指标选取,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
- ③由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缺少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位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从业人员数加总得到该数据。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区分制造业行业的宝贵建议。
- ④由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2003年前后进行了调整,因此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生产性服务业选取以下4种服务业近似替代: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 ⑤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关注产业协同集聚变化过程的宝贵建议。
- ⑥低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划分方式参考胡昭玲等[29]的做法,依据服务技术复杂度由低到高排列。
- ⑦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
- ⑧2008年、2009年缺少工业中间投入,本文借鉴余淼杰等[36]的方法来估算: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工资支付-本年折旧,其中工资支付=当年制造业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从业人数,平均工资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本年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折旧率,折旧率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