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专家特稿

  • 以防御性策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于学军;

    本文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本质和影响,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剖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困局的原因。目前,要客观分析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环境,科学确定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努力保持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合理制定长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利率自由化,谨防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重现,实现经济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06期 No.4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1 ]
  • 消费升级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石奇;尹敬东;吕磷;

    一般认为消费升级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消费升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理论界讨论较少。本文利用2000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在对消费结构升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对主要的消费升级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基本结论是消费升级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重要的,其影响力可以解释29.64%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9年06期 No.4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4 ] |[阅读次数:207 ]
  • 中国工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

    吴延兵;

    本文运用中国工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规模、产权结构等因素对R&D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销售收入对R&D支出有显著正影响,企业员工数量对R&D支出和R&D人数均没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熊彼特假说依赖于企业规模和创新变量的设定;国有产权对R&D人数有显著正影响,但对R&D支出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表明国有企业在R&D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某种扭曲。研究还发现,政府资助对激励企业R&D投入有重要作用。

    2009年06期 No.43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1 ] |[阅读次数:78 ]
  • 嵌入性与中介服务业的市场绩效:中国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艳莹;游闽;

    将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嵌入区分为选择性嵌入和必需性嵌入两类,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嵌入性对我国中介服务业市场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转轨时期中介组织的高度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中介服务与政府的密切联系,中介服务交易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中介组织的社会网络中,这种必需性嵌入通过扭曲市场竞争机制制约了我国中介服务业市场绩效的提升。发展我国的中介服务业,必需打破必需性嵌入。

    2009年06期 No.4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3 ]
  • 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

    童馨乐;杨向阳;陈媛;

    产业集聚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围绕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主要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出发,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具体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区位熵、集中系数和服务业占GDP比重衡量的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均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服务业集聚促进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2009年06期 No.4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4 ] |[阅读次数:118 ]
  •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高春亮;乔均;

    本文以2005年苏浙沪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长三角形成以上海-服务业、苏浙-制造业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2)长三角区域间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由此本文认为基于产品差别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为地区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06期 No.4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12 ]
  •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研究——要素禀赋的分析视角

    王军;仲伟周;

    本文借助一个纳入能源要素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首先通过数理分析,研究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三种要素禀赋对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方向,提出能源要素越丰裕、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越匮乏,则能源相对价格越低,从而能源强度越高的理论命题;然后利用1995~2006年我国各地区能源强度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OLS和GMM模型对理论命题进行计量经济学实证检验,证实了命题的真实性。这一结论对于当前与未来全国推进与落实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政策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009年06期 No.4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62 ]
  • 退休后企业年金的最优投资策略及领取方案研究

    翟永会;王晓芳;

    本文利用现代优化理论构建了退休后年金基金的最优投资决策模型,在基金的最优投资策略下,对企业年金的三种不同领取方案(PLA、ELA、ELID)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和精算技术得到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ELA和ELID方案的最优投资策略稳健(在风险资产上最优投资权重多数在10%~30%之间);预期寿命超过70岁或者没有遗产动机的计划参与者宜选择ELA方案,而身体状况不好又有遗产动机的计划参与者宜选择ELID方案,PLA方案总不是最佳的选择。

    2009年06期 No.43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2 ]
  •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

    仪垂林;

    本文以我国2008年沪、深两市77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价值与管理层持股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曲线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23.84%范围时,公司价值随持股比例增加而上升;当管理层持股水平在23.84%~60.5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公司价值减少;当管理层持股水平大于60.55%时,公司价值与管理层持股水平又会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2009年06期 No.43 60-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84 ]
  • 我国股市与经济周期互动关系的谱分析

    黄华继;丁维;

    在成熟资本市场上,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利用谱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和经济周期的波动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在主周期波动过程中又嵌套多个次波动周期,并且股市和经济周期的主波动周期长度也并不一致,仅在次波动周期长度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长期看,股市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16个月;从短期看,股市周期要滞后经济周期约2个月,这与西方成熟市场不完全吻合。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应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加以改善。

    2009年06期 No.4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32 ]
  • “网运分离”模式在中国铁路的可行性研究

    蒋媛媛;陈雯;

    面对铁路产业重组改革的国际浪潮和我国经济的转型改革,我国的铁路产业如何融入其中,选择适合我国铁路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改革模式成为国内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以"网运分离"模式为研究对象,考察"网运分离"模式的不同类型,并对"网运分离"模式在我国铁路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产业改革模式。

    2009年06期 No.43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5 ]
  • 通道费的经济学分析——基于转轨期间中国的案例

    林娜;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尤其是近10多年来,大型零售商利用其优势地位要求供应商或生产商交纳通道费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者对通道费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分为两类:一类为"效率促进"理论,认为通道费可以提高效率,增加消费者福利,是合理的;另一类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通道费破坏了渠道关系,抵制了竞争,降低了效率。通过推理可以对零售商收取通道费的动因提供解释。由于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通道费问题在中国表现的更为明显,甚至成为零售商扩张的必然选择,仅仅通过一两部法规对这种行为进行限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在对我国零售商收取通道费的行为实施经济规制时,需要兼顾我国零售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产业效率,采取灵活的措施,建立相对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

    2009年06期 No.43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6 ]
  • 浅析金融危机下江苏软件产业“逆势增长”之谜

    吴义杰;洪银兴;

    网络经济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对传统经济理论产生冲击,这使得传统经济理论需要进行扩展和补充。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江苏软件产业"逆势飘红",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本文从软件产业的网络经济学特征出发,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论证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软件人才及政府的支持三个因素是推动江苏软件产业"逆势增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据此,本文提出了江苏软件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化"危"为"机",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9年06期 No.4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