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会议综述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下的流通创新

    闫星宇;

    <正>由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处和国际经贸学院联合主办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下的流通创新论坛"于2010年4月7日在南京财经大学成功举行。论坛由南京财经大学徐从才教授主持,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下的流通创新展开研讨。

    2010年04期 No.47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6 ]

书评

  • 科学解读房地产市场的成功探索——评《转型期中国房地产市场成长:1978~2008》

    王洪卫;

    <正>最近,我阅读了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波教授的新著《转型期中国房地产市场成长:1978~2008》一书,感到获益良多。我觉得这本书很好地遵循了科学研究的规范方法,为房地产市场研究树立了一个新标杆,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都值得借鉴和推广。具体来看,该书在研究范式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

    2010年04期 No.47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

    胡汉辉;万兴;周慧;

    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迁导致了网络融合。在这种背景下,还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既面临规制的挑战,也面临产业发展的问题。针对前者,需要我们着眼于数字电视的特点和网络融合的背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制制度;针对后者,我们须要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鼓励数字电视的发展。在这两方面,国外的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10年04期 No.4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04 ]
  • 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孙晓华;周玲玲;

    异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异质性衡量方法的比较,选择修正后的欧氏距离法对我国工业行业中企业的异质性加以测算。以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就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企业异质性对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异质性程度越高,产业创新能力越强;控制变量方面,研发投入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比较显著,研发强度越大,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0年04期 No.4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61 ]
  • 基于PPP治理视角的政府产业规模约束研究

    唐祥来;

    政府产业总是扩张的。本文建立数理模型考察了公私伙伴关系治理模式对于政府产业规模扩张的约束机制及其效果。公私伙伴关系治理模式能提高公共支出效率,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抑制政府产业规模扩张。在公私伙伴关系框架下,政府官员选择一个私人合约者建造和运行项目,理想的公共会计准则能有效约束官员选择项目时的意识形态、社会关系考虑的行为倾向。在预算约束下,项目预期的成本变更反映官员扭曲的激励。如果允许项目部分地实施私人融资,则固定成本合约能够保障公共部门债务明晰并控制其产业规模。

    2010年04期 No.47 16-2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6 ]
  • 我国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和福利效应研究——基于COMPAS模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向洪金;赖明勇;

    本文基于近年来发展的COMPAS模型,首次从理论上揭示反倾销措施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对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出、价格以及收益等指标产生影响;并基于2001年我国铜版纸市场有关数据,应用COMPAS模型就我国铜版纸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进行了实证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仅在2002年,反倾销措施将使国产铜版纸产量增加24.7%,产品价格大约上涨7.6%,全行业收益增加34.3%;不过反倾销措施给我国消费者福利以及社会总福利所造成的损失也分别达16.9亿元和3.7亿元。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准确评估反倾销措施产业救济效果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我国反倾销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产业层面上的一些客观依据。

    2010年04期 No.47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45 ]
  • 城市等级与服务业发展——基于份额偏离分析法

    魏守华;韩晨霞;

    运用份额偏离分析法考察2003~2007年间全国6个不同等级城市组(包括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增长差异,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速度与城市等级正相关,这主要取决于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在高等级城市组(全国性大城市和区域性大城市)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尽管同期公共服务和事业性服务在低等级城市组(地级大、中、小城市)由于基数小而具有相对快的增速;就不同等级城市来说,全国性大城市生产性服务增长尤其迅速,优势明显;区域性大城市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增长较快,有一定的优势;省会级城市各项服务业平稳增长,特色不明显;地级城市组虽然公共服务和事业性服务增长较快,但服务业主体——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增长缓慢。

    2010年04期 No.47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49 ]
  •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主要内河港口效率研究

    王玲;毕志雯;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200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京杭运河以及珠江共四大水系主干线的30个主要内河港口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内河港口总体效率偏低,规模无效率是主要原因;不同水系、同一水系上、下游之间的内河港口效率存在一定差异;内河港口存在严重的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港口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最后,本文就如何提升我国内河港口的效率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0年04期 No.47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60 ]
  • 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陈昆玉;

    本文研究了2006年国家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后,试点企业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以及公司业绩间的关系。以37家试点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1~2008年共8年为时间窗,并为每个样本公司按总资产差异小于30%与总资产收益率差异小于10%的标准,匹配相应的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和跟踪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入选试点企业后,企业的创新产出得到显著增加;股权集中度、控股股权性质以及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创新产出增加对公司业绩也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政府的行政干预不利于企业良性创新机制的构建以及长期发展。

    2010年04期 No.47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3 ] |[阅读次数:117 ]
  • 江苏制造业的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

    吴进红;蒋兰陵;

    在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本文从动态的产出弹性角度出发,估算了江苏省工业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主要的技术进步指标值,并将其与不断加深的资本深化现象进行联系,从行业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角度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出现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技术进步能力得到提升。但资本深化加深的速度明显快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水平跟不上资本深化的步伐。

    2010年04期 No.47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55 ]
  • 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陈仲常;马红旗;

    通过构建一个测算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计算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综合评价值;然后考察了1998~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2007年间,技术贸易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结构性特征,以2003年为转折点;1998~2002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而2003~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

    2010年04期 No.47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1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71 ]
  •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验研究

    孙文远;姜德波;

    随着国际分工中产品内分工的不断增加,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品内分工这一新兴分工模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可能途径,并利用双三角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双三角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加强对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0年04期 No.47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7 ]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李晨;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特殊性,其特殊性增大了转型升级的难度。本文从产品、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2010年04期 No.47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176 ]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研讨会征文启事

    <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将于2010年11月在南京联合举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学术研讨会,主要就下述问题进行研讨(但不局限以下选题):

    2010年04期 No.47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