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中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10年创新型试点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

    庞瑞芝;薛宁;丁明磊;

    中国创新型试点企业是中国各行业中创新能力建设的领头羊,其创新能力与效率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首先梳理并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创新活动影响要素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考察了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创新效率。研究发现,中国创新型试点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偏低。从创新效率的行业分布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资源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创新效率更高一些。从创新效率的影响要素看,企业的经营规模、利润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创新激励制度都有助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但是,企业的知识存量、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政府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等要素都发生"失灵",表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尚面临不少的问题。

    2012年05期 No.60 1-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167 ]
  •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和动态效应分析

    何强;

    本文把信息技术因素引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一种相对更加完善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并利用2000~2010年中国及各省域的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和动态效应。结论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在整体上始终对经济增长有密切且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门槛效应。各省域在利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存在高水平陷阱,但存在中低水平陷阱。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高水平地区的影响更大。整体而言,中国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领域仍存在较大潜力。

    2012年05期 No.6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41 ]
  • 政府竞争、规制失效与垄断行业高收入来源探析——以中国电力产业为例

    付强;于良春;

    本文通过建立电力产业规制模型来探讨垄断的电力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我们发现,相对于无规制的独家垄断状态,规制者通过降低垄断者的电价和利润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是不完美监督则造成了"双赢互换型"规制失效和小工商业用户对耗电大户的交叉补贴,这构成了电网高收入的主要来源。经验证据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命题,最后,我们总结提出了中国的电力产业规制理论,并对现行的电力产业改革路径进行了反思。

    2012年05期 No.6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2 ]
  • 环境规制、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刘伟明;唐东波;

    本文运用径向非角度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9年之间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同时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变和规模效应,并对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环境规制、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正向作用,而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一阶滞后项则起反向作用,所有制结构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不显著。

    2012年05期 No.60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164 ]
  • 就业流动、市场分割与行业收入差距分析

    吕晓兰;

    本文从就业流动视角出发,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分析范式,考察了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发现行业间存在非对称的就业流动,影响国有垄断行业就业流动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体制性特征,且其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明显,表明该行业与其他部门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特征;而对于非国有垄断行业来说,非经济性因素对其影响非常有限,虽然该行业和竞争行业间仍存在工资差距,但并不足以证明其与竞争行业存在市场分割。竞争行业内部同样存在收入差距,影响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流动的因素体现出市场性和体制性混合但偏向市场竞争的特征,表明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了竞争行业走向公平竞争,但是福利待遇等非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是改革的难点。

    2012年05期 No.60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8 ]
  • 生产者服务进口对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

    张如庆;

    本文首先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考察了生产者服务进口与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与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着本文以生产者服务业FDI为替代商业存在式服务进口的变量,运用2004~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一步检验了中国生产者服务进口对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业FDI对我国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结论是,加大生产者服务业的引资力度,扩大先进生产者服务进口,是提升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重要途径。

    2012年05期 No.60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60 ]
  • 市场潜力、出口需求与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

    叶素云;叶振宇;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然后利用1999~2008年全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市场潜力、出口需求对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为了纠正泊松模型条件方差过度分散问题,本文使用了面板负二项回归方法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城市的市场潜力和出口需求是外资企业投资区位的决定因素,同时,采用分时段、分区域方法以及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进行重新估计,结果都证实了上述发现是稳健的。此外,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的职工工资、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工业税负等因素则不会对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构成实质影响。文章的发现意味着新经济地理理论能较好解释新成立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区位分布。

    2012年05期 No.60 54-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7 ]
  • 中国企业出口动态:事实与解释

    陈勇兵;王翠竹;赵贝贝;

    出口市场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扩张的重要渠道。本文从企业—目的市场的角度,利用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从微观结构层面上探究中国出口企业的动态变化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发现以两年为期,连续出口的企业贡献占出口增长的大部分,但如果在长期内考察各类企业的累积效应,净进入企业的贡献更大。进入退出并不是企业动态的主要表现,只有规模较小的企业容易进入或退出,出口企业大多维持自己的出口状态,其动态大多表现为出口规模和市场个数的变化。这些结论将为如何稳定和改善企业出口并保持出口持续繁荣提供丰富的政策含义。

    2012年05期 No.60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31 ]
  • 财政分权与投资偏好的地方政府行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京晓;张庆昌;王向;

    1994年,中国政府通过分税制对财政分权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和激励,我们观察到地方政府出现偏好投资的现象。为此,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并提出两个假说,然后使用28个省份1994~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投资偏好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任职控制力越强,地方官员的投资偏好就越大;在保持财政事权不变条件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中所占份额越小,其发展经济和增加投资的偏好也越大。

    2012年05期 No.60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59 ]
  • 资本流动、信贷配给与产业信贷政策匹配研究

    张建军;许承明;

    本文研究如何引导资本流动流入农业产业、改善信贷配给及与之匹配的产业信贷政策,首先构建风险配给、数量配给分析框架,采用苏鄂两省调研数据,区别于以往采用直接询问方法分析信贷配给类型,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克服问卷存在的次可加性问题,研究表明:数量配给占比较低,非价格配给中交易成本配给与风险配给占主要地位,因此实施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匹配的产业信贷政策为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创新抵押品,改善信贷配给。

    2012年05期 No.6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2 ]
  • 环境污染抑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了吗?——来自中国1990~2010的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陈逢文;刘年康;

    基于1993~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考察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凸显以1999年为断点的阶段性差异。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人力资本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以1997年为断点的分时期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1993~1999年而言,1999年后环境污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果有所减弱,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益在进一步增加,物质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在大幅下降。最后,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给出了政策建议。

    2012年05期 No.60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0 ]
  • 征稿启事

    <正>一、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至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上述内容请在正文之外另纸单独打印。反映作者身份的上述内容,请作者务必书写清楚、准确,本刊将据此建立作者档案。

    2012年05期 No.6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