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38城市的经验分析

    宣烨;余泳泽;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2014年03期 No.7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4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9 ] |[阅读次数:1 ]
  • 产品开发与产业升级——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的历史教训

    孙喜;

    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和有限的政策空间要求中国工业必须找准产业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其他途径相比,自主产品开发是实现转型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国的产业升级应抓住产品开发这个微观基础和关键环节,将其作为资本投入和技术学习的中心,并以此为核心来组织各种升级手段。车用柴油机工业的案例从反面说明了产品开发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如果无法控制产品开发,中国工业就无法适应持续的技术进步,而只能长期处于产业演进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被动位置。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政府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实施产品开发这两个方向的诸多方面作出努力。

    2014年03期 No.70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特征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研究——基于时变参数估计的分析

    张宗益;李森圣;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被视为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聚外部性效应的甑别与测定却尚存诸多争议。本文侧重于分析集聚外部性的时间性质,选取高技术产业的四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市、自治区2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长期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产业分布格局变迁确实引致集聚外部性效应发生转变,且2003年是效应发生变化的核心转折时点;(2)以2003年为转折时点,产业专业化以及多样化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外部效应呈"U"型、倒"U"型或线性特征,竞争的集聚外部性效应则呈"U"型特征;(3)行业差异方面,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是集聚外部性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其决定了专业化和多样化外部性效应的动态特征。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最大正向效应发挥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产业环境,同时应重视各省份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不同所引致的差异特征。

    2014年03期 No.70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所有制异质、官员激励与中国的产能过剩——基于一个DSGE框架的扩展分析

    周瑞辉;廖涵;

    本文结合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构建纳入所有制异质与官员激励的产能过剩成因DSGE框架,基于DSGE稳态进行扩展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产能过剩因过剩劳动力和出口需求而越发严重:过剩劳动力为扩产企业提供实际工资不变的劳动,出口需求则为官员激励下的居民消费挤出提供销路;官员激励下的土地财政与公共职能缺位,导致居民储蓄增加,为扩产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补贴式竞争也为企业提供扩产资金。然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外部经济危机下的出口萎缩,表明产能过剩的有利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需要把经济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导出,优化资源配置。而这需要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带动居民消费,从而化解过剩产能。

    2014年03期 No.70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1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规模效应吗?——基于产业分类、政策和产权层面的分析

    任保全;王亮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和战略性产业特征,并且面临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问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有规模效应,成为该产业能否由幼稚期和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并最终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本文利用A股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整体、产业分类、政策支持和产权性质的层面分别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但是基于七大产业的研究揭示出,部分产业规模效应不显著,甚至呈现规模不经济;政策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产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规模效应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规模效应显著。

    2014年03期 No.70 42-5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2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征收硫税对中国宏观经济与产业部门的影响

    马士国;石磊;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定量研究了征收硫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影响。研究发现:(1)征收硫税导致了部门的劳动、资本和能源投入结构发生变化,不同部门的要素之间替代情况不一,同时也导致了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2)随着硫税税率的逐步提高,减排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递增的,且低硫煤由替代品转变为被替代品,其产出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3)在生产环节征收硫税,除导致能源部门的产出价格明显高于在消费环节征收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两者差别微小;(4)在硫税收入留存于政府、返还企业以及返还居民三种使用方式下,征收硫税对实际GDP均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较小,其中第二种方式对实际GDP和进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福利的负面影响居中。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2014年03期 No.70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薛蕊;苏庆义;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了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现有理论和经验研究均对此尚无定论。本文运用中国省级数据检验了中国地区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行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程度更强的地区在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更强。而且在加入了控制变量和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这表明,中国没有发生国家层面的"碳泄漏"①。本文进一步指出,要素禀赋假说和波特假说在中国的成立可能是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

    2014年03期 No.70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

    刘生龙;高宇宁;胡鞍钢;

    本文收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1年面板数据,使用新近的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对两者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还将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地带,验证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西部地区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

    2014年03期 No.70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 房价波动、户籍歧视与城市失业

    高波;许春招;李勇刚;

    本文构建了一个城市劳动力供给—失业均衡模型,引入住房价格和户籍歧视因素,得出城市房价上涨导致城市失业率下降和户籍歧视减弱引致城市失业率上升的两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12年中国3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房价上涨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产生阻碍,导致城市失业率下降。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引发城市失业率上升。户籍歧视减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导致城市失业率上升。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城市房价波动和户籍歧视对城市失业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房价上涨,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有效抑制城市房价上涨,十分重视和加强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促使农民工市民化。

    2014年03期 No.70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融资约束、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基于产业异质性的研究

    卢斌;曹启龙;刘燕;

    运用融资约束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以1998~2012年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基于产业异质性研究了不同产业之间融资约束、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融资约束、产品市场竞争不仅与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融资约束程度的大小能够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并且产业之间的调整速度存在差异性;同时,我们发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幅度越小;但当融资约束的程度提高到某一点以后,随着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幅度反而会增大,并且融资约束的程度越严重,其偏离幅度越显著,但这种偏离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是不同的。

    2014年03期 No.70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2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0 ]
  • 融资约束、技术创新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分析

    丁一兵;傅缨捷;曹野;

    融资约束是制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论讨论的基础上,利用中等收入国家行业层次面板数据,通过引入融资约束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运用多种估计方法考察了融资约束放松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而对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融资约束的放松,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活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金融部门规模扩张与效率提高以及特定领域金融改革所带来的融资约束放松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从长期看,放松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对于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3期 No.70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4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4 ] |[阅读次数:0 ]
  • 征稿启事

    <正>一、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二、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到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上述内容请在正文之外另纸单独打印。反映作者身份的上述内容,请作者务必书写清楚、准确、本刊将据此建立作者档案。三、来稿请务必写出中文摘要(200字以内)和关键词(3~5个),并将文章题目和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成英文。

    2014年03期 No.7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