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资源错配、企业进入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李俊青;苗二森;

    资源错配差异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构建了资源错配、企业进入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微观机制,运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资源错配会形成外生行业壁垒,致使企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边际生产力,直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更高的税率和融资成本会进一步加重资源错配的扭曲效应。(2)当存在行业壁垒时,企业选择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缓解收入扭曲效应,内生地决定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进而导致市场承载过多的低效率企业。这不仅抑制了市场机制对企业的正常更迭效应,还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份额,影响了企业技术投资,最终致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核心指标测度方法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分样本研究还发现,资源错配的改善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20年01期 No.104 1-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1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3 ]
  • 市场分割诱发了企业产能过剩吗?

    范欣;李尚;

    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从政府行为方面加以阐释的研究不足。财政分权背景下市场分割诱发了企业产能过剩吗?市场分割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产能过剩?解答上述问题将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探讨了市场分割与产能利用率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对企业生产活动表现出"支持之手";在传导途径上,市场分割将通过降低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行业市场集中度来提升产能利用率,通过增加企业补贴收入和抑制企业出口来降低产能利用率;在异质性上,市场分割短期内对产能利用率有促进作用,长期则不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同时市场分割对东部地区、财政动机较低、国有企业利益较弱的地区和非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0年01期 No.104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 ]
  • 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盛明泉;吴少敏;张娅楠;

    探索式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源头,对于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至关重要。利用2013—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拐点效应",且呈正"U"型,即当研发资源的投入处于低水平时,探索式创新对主营业务资源的占用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及成果的显现,探索式创新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异质性会对企业的创新动机与内部资源配置造成影响。按照产权性质分组,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按照行业性质分组,相对于非研发企业,研发企业的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U"型关系更加明显。(3)税收优惠与内部控制质量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资源禀赋和创新效率,进而能够有效缓解探索式创新给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负面效应。

    2020年01期 No.104 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10 ]
  • 信息共享能提升企业生产率吗?——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的证据

    韩孟孟;张三峰;顾晓光;

    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探讨了信息共享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时,外部信息共享和内部信息共享都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外部信息共享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内部信息共享。对于计量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和上市公司面板匹配数据进行缓解和验证,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归属、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及企业年龄不同,信息共享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内外部信息共享主要通过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生产率。考虑相应的环境因素后发现,信息化水平、法律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在外部信息共享和内部信息共享的生产率效应中呈现出相反的调节作用。

    2020年01期 No.104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6 ]
  • 劳动力流动推进了中国产业升级吗?——来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曹芳芳;程杰;武拉平;李先德;

    利用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匹配城市层面经济社会指标,从地级城市"市辖区"层面上考察迁移劳动力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迁移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迁移劳动力对产业结构转变存在显著影响,城市迁移劳动力比例提高推动经济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第二,迁移劳动力对产业的生产效率有积极影响,迁移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内部高技术行业比重,迁移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质量提升都有积极影响。第三,迁移显著提高非农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检验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劳动力流动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过程,城市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吸引人口和劳动力流入,对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意义。

    2020年01期 No.104 57-7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9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8 ]
  • 产业政策如何影响长三角地区企业竞争力?

    刘婷婷;高凯;

    从政府干预视角入手,研究产业政策影响长三角地区企业竞争力的效果及具体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政策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该影响体现出异质性。具体而言,从省份差异视角看,上海市地方产业政策效果最优,其次是安徽省,再次是江苏省和浙江省;从产权性质视角看,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但对非国有企业效果不明显;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看,受产业政策支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而衰退期企业效果不明显。进一步探讨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结果发现,产业政策支持下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创新激励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银行信贷以及市场竞争效果不明显。识别出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厘清产业政策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对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区域竞争力提升均有现实意义。

    2020年01期 No.104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8 ]
  • 在集聚中走向创新——专利生产中的集聚经济效应研究

    黄小勇;龙小宁;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专利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2001年、2005年、2006年以及2007年的企业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探讨产业集聚是否能够促进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专利的产出效率,其中,本地化经济效应显著而城市化经济效应不显著;平均来看,本地化经济效应解释了我国企业2001年至2007年专利数量对数增长的9. 6%。研究还发现,较高水平的研发支出或人力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本地化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是近年来我国企业专利获取数量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有助于整个国家创新效率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企业和地方政府应重视研发支出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2020年01期 No.104 8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高铁建设与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

    马红梅;郝美竹;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集聚租金的视角重新探讨了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首先,将中国高铁开通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5个地级市2007—2016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积极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借助构建最小生成树作为工具变量排除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次,引入交通可达度、市场准入以及市场一体化指标作为集聚租金的替代变量,发现高铁开通直接提高城市交通便利度,继而提高市场准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终增加了集聚租金,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在高铁沿线城市的集聚。最后,高铁开通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极大的助推效果,而对于原本就具备趋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特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来说,交通可达度所带来的集聚效果一般。此外,当高铁站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超过30公里时,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消失。

    2020年01期 No.104 9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8 ]
  • 金融地理影响了城市创新能力吗?

    纪祥裕;

    在中国金融资源空间分布非均质且不连续的背景下,探讨了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及其空间互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使用2003—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上,金融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同时,这种正向效应会受到区位、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的约束。东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金融集聚均与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东部城市的作用更大;大型及以上城市的金融集聚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显著为正的,而中小城市则不显著;与资源型城市相比,非资源型城市的金融集聚对创新能力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2)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后发现,金融集聚可以通过市场效应与结构效应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进一步使用广义空间自回归模型(SAC)对城市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及金融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后发现,中国城市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而金融集聚是这种城际创新抑制效应的重要推力之一。经验结论为充分发挥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以及在政策制定时着重考虑金融资源供给的空间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0年01期 No.104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7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

    李斌;杨冉;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基于2004—2017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资源环境效益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经济绩效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绩效,并存在显著的正向外部溢出效应,其空间溢出边界分别为350公里和300公里,表现出省域内溢出的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适合多样化集聚模式,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适合专业化集聚模式。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对外开放水平对专业化集聚和城市经济绩效关系的约束作用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成立,而对多样化集聚和城市经济绩效关系的约束作用显著存在于中小城市。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应同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相匹配,而不能盲目追求生产性服务业的堆砌式发展。

    2020年01期 No.104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5 ]
  • 投稿须知

    <正>一、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二、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到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上述内容请在正文之外另纸单独打印。反映作者身份的上述内容,请作者务必书写清楚、准确,本刊将据此建立作者档案。

    2020年01期 No.104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