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资本市场开放与产业政策有效性——基于企业创新视角

    李成明;李亚飞;董志勇;

    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开放是打通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明晰资本市场开放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有助于开放进程中更好发挥产业政策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作用。选用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基于“陆港通”准自然实验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讨论了企业异质性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了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创新的有效性。机制分析发现,产业政策杠杆效应和企业资源配置效应是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产业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渠道,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有助于产业政策撬动更多的企业研发投入,也有助于提高研发投入的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提升作用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传统行业和国有企业中更明显。研究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开放进程中更好实施产业政策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研究结论也说明,通过资本市场开放打通国际大循环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2年03期 No.118 1-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1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中央环保督察与企业生产决策——来自企业实质性改进的证据

    毛奕欢;林雁;谭洪涛;

    中央环保督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平衡经济领域强激励和环境领域弱激励的重要制度创新。以2016—2017年中国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探讨中央环保督察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促使重污染企业在督察当期减少产量,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督察期间进行“实质性改进”,即中央环保督察促使重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设备而导致减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重污染企业在督察当期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后,会在督察结束后的下一期及时购置新的生产设备。此外,中央环保督察促使重污染企业当期减产的效应在官员晋升压力较大地区的企业、非中央垂直监管的企业以及注册地在低碳城市的企业更为显著。研究丰富了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也为政府和企业如何在合作中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提供了理论启示。

    2022年03期 No.118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从“试点”到“扩散”:低碳城市试点的包容性低碳增长效应分析

    肖涵月;孙慧;王慧;辛龙;

    基于共同的碳减排责任和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渐进式低碳转型策略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从包容性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以及β收敛模型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试点城市的政策扩散效应及扩散机制,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试点城市形成了政策扩散效应,即促进了非试点城市包容性低碳增长;(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散效应的地理空间范围为试点城市周边250km内,其中在50km内政策扩散效应最显著,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政策扩散效应逐渐衰减;(3)基于政策扩散的学习机制与竞争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非试点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工业生产规模促进了包容性低碳增长,但基于模仿机制的低碳生活方式的促进效应不明显;(4)试点城市带动能力、非试点城市发展阶段以及行政区划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散效应具有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对优化低碳政策设计,有序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2年03期 No.118 2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价格扭曲与出口优势演进

    吴飞飞;张彤;汪伟;

    基于Eaton and Kortum(2002)的研究,从理论上解析劳动力价格扭曲情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出口优势演进的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对220个国家的191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数据开展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会通过H-O机制和李嘉图机制增强中国“年龄增值型”行业出口相对优势,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降低“年龄增值型”技能劳动的生产率来负向影响上述出口优势演进。进一步分析表明: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契约环境质量的提升均会强化人口老龄化所引致的“年龄增值型”行业出口优势;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年龄增值型”行业出口优势演进的负向冲击更可能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政府效率的提升则会有效缓解上述负向冲击。研究不仅有助于完整认识人口老龄化与出口优势动态演进的关系,还可为我国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新技能红利”提供直接的政策启示。

    2022年03期 No.118 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抑制型产业政策推动了企业“脱虚返实”吗?——基于多期去产能政策的经验分析

    胡秋阳;张敏敏;

    产能过剩企业往往在过度负债的同时还过度投资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双重效率损失。以去产能政策的多次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造多期PSM-DID模型分析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抑制型产业政策是否间接地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从平均处理效应来看,去产能政策有效推动了产能过剩企业“脱虚返实”,抑制企业影子银行活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和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这与政策针对过剩产能的治理途径是协调一致的。从动态处理效应来看,“16年政策”效应最显著,其次是“13年政策”,而“09年政策”没有明显效果,这说明保持政策压力持续乃至递进是此类抑制型政策产生效果的关键。异质性分析表明,去产能政策带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研究结论补充及深化了对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建设去产能长效机制及推行普惠性、功能性产业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持。

    2022年03期 No.118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环境信息披露的微观经济效应:机制讨论与经验证据——基于《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准自然实验

    何文剑;程煜;汪峰;韦烨;

    以2015年中国实施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为外生冲击,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及其所在地市级层面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证实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显著增加微观企业经济绩效,且此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检验后,该结果依旧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投资、激励企业进行技术改进、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接受度,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进一步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国有企业以及位于环境执法力度更强地区的企业,其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会更大程度地改善企业经济绩效。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内在机制,可为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环境规制执行力度提供政策启示。

    2022年03期 No.118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产权保护、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创新——基于《物权法》出台的研究

    金岳;王文凯;张杰;

    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物权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从正式制度上为企业提供了产权保护。基于《物权法》出台这一外生冲击,考察了其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理论模型的推导发现,相比于政治关联提供的非正式制度的产权保护,正式制度的出台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创新。使用2000—2018年民营上市企业数据进行了DID分析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动态检验,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即《物权法》出台后,有形资产占比越高的民营企业其创新产出越多。使用企业专利引用的数据作为创新质量的衡量指标,发现《物权法》的出台也显著改善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质量。机制检验发现,《物权法》的出台强化了对民营企业产权的保护,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改善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了民营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物权法》出台对东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但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另外分规模后对小微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研究不仅为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同时也深化了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2022年03期 No.118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盈余管理

    于文超;王丹;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等策略性行为,而有效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通过减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为企业塑造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而减弱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政企互动视角,考察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及机制。利用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显著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这一基本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区分产权背景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但对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无显著影响。拓展性分析证实,当政策不确定性更高时,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负向效应更强。这意味着,降低企业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是政府信息公开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机制。研究为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微观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更为夯实资本市场高效率运行的微观基础提供了政策借鉴。

    2022年03期 No.118 100-11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政府创新补助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创新和非创新补助影响的比较研究

    张中华;刘泽圻;

    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政府创新补助是引导和保障企业开展改善生产效率的创新活动、助力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最直接的方式。利用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比较分析政府创新补助和非创新补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补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面影响,非创新补助则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影响,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寻租的遮掩效应和超额雇员工对研发资源的挤占以及创新补助释放的高风险消极信号,造成企业内部资源错配和外部资金减少,是创新补助产生负面效应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类补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融资约束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所有制、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异质性企业间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既有助于深化理解政府补助和企业生产效率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政府完善补助政策顶层设计、激活创新补助引导效应提供政策参考。

    2022年03期 No.118 11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1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创新导向减税会触发企业“寻扶持”行为吗?——基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调整的准自然实验

    贺亚楠;靳羽欣;薛海燕;

    作为普适性创新导向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激励效果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聚焦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这一政策调整,综合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视角,以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研究政策调整对企业R&D操纵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持续享受政策的企业,此次政策调整导致其虚增R&D支出进行向上R&D操纵的“寻扶持”行为更为严重(集约边际)。机制检验表明,加计扣除政策调整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实际享受优惠幅度、放松企业申请监管环境而刺激其R&D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政策调整前异常性R&D支出持续为正的企业来说,扣除比例提高后其R&D操纵程度更为明显。此外,此次优惠幅度提高吸引了部分企业开始申报,首次享受政策的企业也表现出类似的“寻扶持”行为(广延边际)。结论有助于思辨性评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果,启示相关部门引导企业注重R&D成本管理,使政策发挥最大效用。

    2022年03期 No.118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