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工业机器人何以促进绿色生产?——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

    聂飞;胡华璐;李磊;

    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能否推动智能制造业创新驱动式发展,关乎生产方式转型和环境治理的成效。以2000—2013年手工匹配的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探讨工业机器人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生产。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显著降低了企业SO_2的排放规模与强度,促进了企业绿色生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通过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和任务安排来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在逐利动机驱使下,绿色创新将转化为企业绿色生产的实际激励;工业机器人对企业绿色生产的影响在垂直技术溢出作用下将突破行业间限制,通过产业链传导存在向上下游企业的传递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并不会促进所有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而是主要影响环境规制较强地区、技术密集型非国有企业。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工业机器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也为政府和企业如何抓住智能制造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宏伟蓝图提供了理论启示。

    2022年04期 No.11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产业集聚如何缓解外资退出?——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

    邓峰;王一飞;梁翠月;杨国歌;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不仅要主动吸引外资进入,更要打造能够提高FDI质量的区位优势。基于集聚外部性和国际投资区位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外资退出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能够缓解外资退出,并存在异质性影响。制造业集聚对外资退出产生负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在集聚初期抑制外资退出,在集聚后期推动低效率、高污染企业退出市场,对外资退出产生U型影响。拓展性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外资退出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沿线和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城市中更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外资退出的U型影响在国有企业和东部区域的企业中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可以通过资源配置优化、技术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于外资企业进而缓解外资退出。研究为我国接下来更有效地利用外资提供了新视角,对于构建双循环桥梁以及利用产业集聚区位优势提高FDI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4期 No.119 15-2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政府补贴与企业污染排放——基于微观企业的实证研究

    许家云;廖河洋;杨俊;

    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挖掘政府补贴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对于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系统评估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并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为明显,而在中部地区并不显著;另外,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污染排放的抑制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创新效应、规模效应和政府监管效应是政府补贴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拓展分析发现:政府补贴的污染减排效应并不具有持续性,只有当补贴强度保持在一定的适度区间时,才能对企业污染减排发挥作用;另外,政府补贴通过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最终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证实了政府补贴污染减排效应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对于今后如何设计政府政策以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04期 No.119 3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2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刘奥;张双龙;

    在数字经济和财政治理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并从区域竞争和官员更替视角进行拓展分析。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提升了财政透明度。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特征城市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对高等级城市和东部城市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为突出,且其对0.5分位点城市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高。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提高政府公开意愿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发展改善财政透明度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邻近地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会明显改善财政透明度;且随着地方官员的更替,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数字财政”建设以及改善财政透明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022年04期 No.119 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财政扶持政策能否提升返乡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兼论企业家精神的机制作用

    王轶;陆晨云;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返乡创业企业创新,实现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基于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财政扶持政策对返乡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性担保和用地支持四类财政扶持政策均能显著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第二,相较于西部地区、第一二产业和较大规模的返乡创业企业,财政扶持政策对中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和小规模的返乡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第三,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培育返乡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和责任精神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返乡创业财政扶持政策、更好推动返乡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2022年04期 No.119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企业研发支出决策的机制与经验分析

    张玉昌;郑江淮;冉征;

    内部研发、委托外单位研发和购买技术是企业研发支出的主要用途,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研发支出决策也存在差异。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企业研发支出决策的内生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自身研发效率和生产率水平是企业研发支出决策的决定因素,研发效率水平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提升内部研发支出、降低外部研发支出,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会增加其内部研发支出而非购买外部技术的支出;企业外部合作的协调成本也是影响企业研发支出边界差异的重要因素。另外,基于全国企业创新活动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研发效率和生产率与企业研发支出决策的关系,发现企业研发效率和生产率水平与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外部环境干扰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也存在影响,不同企业选择的技术进步方式存在企业异质性。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研发支出决策差异的内在机制和决定因素,为研究企业研发资源配置和优化企业研发支出决策提供了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

    2022年04期 No.119 7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时大红;蒋伏心;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企业作为经济的最基本元素,其数字化转型的程度决定了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增长引擎逐渐转为消费,居民消费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如何借助数字经济的浪潮,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居民消费升级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是促进还是抑制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是现阶段亟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采用2011—2019年微观企业数据,创新性地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实证检验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不同区域与消费群体的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且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2)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区域差异,且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其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3)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企业效率与产品质量的中介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存在促进作用,而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却存在抑制效应。

    2022年04期 No.119 8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3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数字赋能下减排战略的创新性选择——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郭劲光;王虹力;

    数字时代背景下,实现减排战略目标的路径选择是我国疏通经济可持续发展堵点的关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碳排放绩效提升,且这一结论在排除可能存在的非随机选择因素、内生性问题以及其他政策影响后依然成立;数字化对碳排放绩效提升的赋能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更显著;空间视角下,数字赋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作用仍然存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赋能通过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城市绿色创新力提高等路径实现碳排放绩效提升。研究基于数字赋能背景,探讨减排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选择,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绿色变革新机遇提供了有益思考。

    2022年04期 No.119 101-11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价值链重塑、工序智能化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韩亚峰;王全良;赵叶;

    基于IRF机器人数据、WIOD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考察工序智能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工序智能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提升效应,国际工序智能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则在2008年价值链重塑前后由“促进效应”转为“锁定效应”。在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和估计方法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加工贸易企业,工序智能化对一般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大,且工序智能化对多样化产品出口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低端锁定”效应在基础工业部门中表现更为明显,并验证了劳动雇佣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对于国内、国际工序智能化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性表现。研究结论对于价值链重塑背景下提升国内工序智能化水平以及促进出口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2022年04期 No.119 11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能促进企业创新吗?

    付剑茹;梅国平;李飞飞;

    为促进两化融合落于实处,引领企业创新发展,2014—2018年工信部分批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采用2010—2019年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据和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据,构造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是否能促进企业创新。研究发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多期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得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来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效应分析发现:在政府干预强的地区,试点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位于高竞争行业的试点企业受到的促进作用大于低竞争行业;国有企业受到的促进作用比民营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2年04期 No.119 12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