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李嘉欣;武力超;吕越;

    基于“双循环”视角和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研究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上游嵌入度和全球价值链(GVC)下游嵌入度对企业国内外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包括国内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发现:GVC上游嵌入度显著促进了国内技术创新,对外资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高行业竞争度企业的影响更明显,而GVC上游嵌入度对国外技术创新没有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GVC下游嵌入度则对企业国内外技术创新均产生抑制效应,对内资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低竞争程度企业的作用尤其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吸收能力有助于增强GVC上游嵌入度对国内创新的促进效应,同时弱化GVC下游环节嵌入对企业国内外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GVC上游嵌入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和GVC下游嵌入度的绿色技术创新抑制效应,仅在非污染行业中存在。研究结论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2024年02期 No.129 1-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异质性企业协同集聚增强城市创新活力了吗?

    刘家民;马晓钰;赵斌;梁锦凯;

    在新旧动能转化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聚焦于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表示的异质性企业协同集聚,探索其对城市创新活力发挥的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5—2021年城市和企业两个层级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异质性企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活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城市行政级别、资源禀赋和细分行业的异质性。异质性企业协同集聚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阈值增加而呈现出以900km为界线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且存在1 300km处的衰减边界。机制表明,上游供应商多元化、下游客户多元化和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异质性企业协同集聚促使城市创新活力上升的渠道。市场潜力和制度环境作为互补性条件,发挥“放大镜”作用,能增强异质性企业协同集聚的城市创新活力效应。研究结论为跨行业企业协同集聚、深化产业分工任务和驱动城市创新活力上升提供有益见解。

    2024年02期 No.129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2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数字化转型、技术选择与企业技术攀升

    白雪洁;程钰娇;

    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技术攀升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数据,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攀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考察了企业技术选择对数字化转型作用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企业技术攀升,其作用效果随着技术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且该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攀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低数字技术创新企业、衰退期企业、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竞争性行业中促进效果更加明显;第三,增强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是数字化转型发挥效能的主要路径。进一步研究表明:差异性的技术组合模式有利于强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攀升的促进作用;以突破式创新为主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促进效果更显著,且企业头部化发展过程要依托从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演进的技术变革历程;行业间技术溢出可以促进数字化转型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为政府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年02期 No.129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与企业实质性创新

    韩彩霞;岳华;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是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议题。以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借助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探究了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有利于企业实质性创新,这一核心结论在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后保持不变;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融资约束缓解与行业竞争加剧是试验区设立提高企业创新质量的两条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于非国有、规模较小、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及生产率较高企业,与上述作用渠道在逻辑上保持了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以金融创新与支持产业升级为导向的试验区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表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布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政策启示。

    2024年02期 No.129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绿色信贷政策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吗?——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徐妍;王艳艳;

    绿色信贷作为推动企业经济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企业绿色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选取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2年原中国银监会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绿色信贷政策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并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绿色信贷政策通过绿色创新效应、融资约束效应及内部控制效应提升企业ESG表现。(3)商业信用、媒体监督及行业竞争在绿色信贷政策影响企业ESG表现中发挥调节作用。(4)绿色信贷政策的ESG提升效应在不同高管教育背景和不同市场化程度的样本中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需要不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媒体等可开展协同治理,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质量。

    2024年02期 No.129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4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 ]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引发重污染企业异地迁移吗?——基于企业设立异地子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娆;郭晓旭;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兼顾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政策,地区间试点设立差异可能引发重污染企业异地迁移,产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非预期效应。基于2008—2021年重污染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异地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引发重污染企业异地迁移,体现在低碳城市试点设立的地区差异性为企业提供了异地迁移减弱环境压力的空间,使企业在非低碳城市设立更多异地子公司。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通过提高环境监管力度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外部监管渠道引发企业异地迁移,也能通过降低重污染企业持续盈余和增加企业碳风险的内部治理渠道引发企业异地迁移。拓展性研究发现,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影响下,成本转嫁能力较低的企业、绿色转型基础较为薄弱的企业以及搬迁成本较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异地迁移策略。此外,污染迁移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具有一定的“污染光环”效应,污染企业的迁移并非单纯的规避环境压力的寻找污染避难所行为,子公司也会增加创新产出、规划环境治理活动。研究结论对于优化低碳城市试点设计,加强低碳城市政策的地区协调性具有启示意义。

    2024年02期 No.129 7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战略共同所有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高雅;王竹泉;田宗涛;于小悦;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战略共同所有权能否高效赋能企业间合作与竞争,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值得探讨的重要命题。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场域理论构建微观层面战略共同所有权指标,并探索战略共同所有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共同所有权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原因在于投资组合企业间的良性竞合关系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资源配置优化以及管理能力增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显著为正。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资源导向型以及低企业竞争地位分组中,战略共同所有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从竞合关系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揭示了战略共同所有权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经验证据,对增强实体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4年02期 No.129 8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高铁开通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林寿富;谢艳晴;

    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对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高铁开通通过提高铁路货运效率、替代公路客运、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了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3)高铁开通对邻近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800公里的空间距离衰减边界。(4)高铁开通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等级、规模、资源禀赋的城市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对中西部城市、小城市、普通城市、资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高铁开通对衰退型的资源型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促进效果最大,对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次之,但对成长型和可再生型的资源型城市不存在显著性影响。研究结论为理解高铁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实现“节能减排”和“交通强国”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4年02期 No.129 102-11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新能源汽车何以驱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

    王健龙;王伟龙;刘勇;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新能源汽车为能源转型提供了时代机遇,具备诱发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潜力。基于中国284个城市2006—202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并检验了新能源汽车影响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水平,且该结论得到PSM-DID、Goodman-Bacon分解、安慰剂检验等多轮稳健性测试的支持。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节能减排约束力度更大、自然资源依赖程度更深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更高的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强。此外,政府引领驱动、制度环境推动和能源消费拉动是重要的影响机制。因此,在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需总结经验,切实结合城市能源资源禀赋,不断探索试点政策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靶向路径,持续释放创新红利以驱动能源转型。

    2024年02期 No.129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财政政策对城乡不平等的影响——基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视角

    唐乐;强微;孙世玉;

    城乡不平等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2009年,财政部发布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利用2004—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国泰安数据,借助交错型双重差分法估算了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我国城乡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使得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显著下降(泰尔指数下降0.012~0.014,城乡收入比下降11.5%~14.1%),且该效应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显著。(2)考虑到政策的动态效应,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时间越长,收入差距的缩小幅度越大。(3)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通过提高金融服务可及性、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进而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4)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能有效缓解城乡消费不平等。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以及消费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2024年02期 No.129 13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投稿须知

    <正>一、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到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上述内容请在正文之外单独提交。反映作者身份的上述内容,请作者务必书写清楚、准确,本刊将据此建立作者档案。二、来稿请务必写出中文摘要(350字以上)和关键词(5~8个),并将文章题目和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成英文。三、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2024年02期 No.129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