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钰良;赵景峰;孔希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可以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充分考虑模型估计有效性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培育人才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强化政府引导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高行政等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非正式制度约束性强的城市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此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邻近城市和同省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研究结果为理解新时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经验启示。
2025年02期 No.135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寇佳丽;徐晓光;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助力实体经济稳健长远发展的全新动力源泉。通过构造理论模型,并基于2011—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结合角度探究数字经济对节能减排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其不仅能够有效实现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的双控,降低污染物与碳排放强度,还能显著提升节能减排效率,且这种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绿色专利研发、产业转型和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对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在异质性方面,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因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产业特点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此外,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其对节能、减排和节能减排效率不同分位点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研究结论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下制定更为有效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2025年02期 No.135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梁策;李智;
在中国劳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背景下,考察企业在劳动力市场的垄断行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企业竞争优势再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演绎,对在劳动力市场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经由企业行为决策提升企业效率并塑造竞争优势的取向提供了理论解释,进而在测算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势力的基础上,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2010—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具有劳动力市场垄断势力,但垄断势力逐年下降并已趋近消失。(2)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企业借助劳动力市场势力筹集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进而加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塑造新的竞争优势。(3)劳动成本对上述影响机制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意味着上述企业效率改进机制会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呈现加速趋势。(4)异质性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和混改企业(国家资本相对控股企业),尤其是缺乏产品市场势力、逃避社保负担、面临较强融资约束和较大政策不确定性的企业,利用劳动力市场势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完成劳动成本优势向生产效率优势转化的趋向和效果更为凸显。
2025年02期 No.135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彭飞;汤文浩;毛德凤;韩龙艳;
推动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实业投资预期和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引入财政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并基于上市公司与城市区位信息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企业实业投资平均增加0.586%。这一投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享有投资税收激励的企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以及经济政策环境较为稳定的区域。机制分析表明,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优化了地区营商环境,不仅降低了企业交易、税收以及融资成本,还提升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从而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减负和增效,激发了企业扩大实业投资的意愿和活力。拓展性研究发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更能助力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新发展阶段加快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与推动投资扩容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决策参考。
2025年02期 No.135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余珮;陈漪澜;魏龙;
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新国际环境下,基于自由贸易协定(FTA)形成的生产网络成为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破局之点。利用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信息识别出中国OFDI企业的跨境供应链,在此基础上探究FTA生产网络是否具有跨境供应链逆向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与FTA缔约方企业建立更多供应链关系促进了中国OFDI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作用在国有性质或供应链紧密程度高的企业中更强。机制检验表明,FTA生产网络通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技术扩散三个渠道提升OFDI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FTA生产网络“下游外部化+上游内部化”的模式对OFDI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结合FTA深度数据发现,条款深度越大,FTA生产网络的跨境供应链逆向溢出越明显,且WTO-X规则发挥了主要作用。研究结论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布局全球供应链、利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优势提升竞争力提供策略参考。
2025年02期 No.135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郭吉涛;杨方宜;
作为新质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成为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局势的关键战略资源,对于实体经济安全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基于供应链治理能力的研究视角,探讨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对企业供应链依赖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利用水平与企业供应链依赖风险呈负相关关系,高效利用数据要素可助力企业化解供应链依赖风险。机制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利用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强企业供应链治理中的决策、技术及动态组织能力,通过改善内部信息沟通、带动劳动力技能升级和提升组织韧性的方式抑制供应链依赖风险。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加强了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对企业供应链依赖风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拥有公共数据资源的企业、产品成本粘性较高的企业、小型企业或利润导向型企业而言,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对企业供应链依赖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供应链依赖风险的降低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结论有助于打开“数实融合共生”通路,为我国数字新质生产力建设以及改善企业供应链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2期 No.135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刘一帆;胡盛;张宇飞;黄宇;
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具体的微观效应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重要意义。将2015年新《预算法》的实施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2009—2019年企业层面-地级市层面匹配的数据,实证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投资的挤入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投资活动,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投资的挤入效应在民营企业、低盈利能力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更为显著。机制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通过双重机制促进企业投资:一方面,规范政府融资行为显著缓解信贷市场的政企竞争,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另一方面,抑制土地财政依赖从而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引导资本回归生产性领域。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微观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5年02期 No.135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蒋殿春;王倩倩;
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深入探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微观企业层面的经济效果。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作用渠道来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供应链效率的渠道来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规模、所有制性质、公司治理水平、要素密集度等企业微观特征和地区金融发展程度、法制环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外部宏观环境,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准确评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为相关部门深入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2025年02期 No.135 9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李伟军;张建航;孙豪;
关注并探索住房公积金缴费能否缩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于助力企业内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22年数据,探究了住房公积金缴费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缴费显著缩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一方面,在“保低限高”等原则约束下,企业住房公积金缴费发挥出集约边际效应,相比于高管,更显著提升了普通员工的薪酬水平,从而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另一方面,企业住房公积金缴费还表现出广延边际效应,通过做大“就业蛋糕”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而减少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异质性研究表明,住房公积金缴费对服务业、中低收入行业、非国有以及中小规模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缩减效果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住房公积金缴费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缩小高管间的薪酬差距。研究结论为揭示住房公积金的共同富裕效应,提供了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2025年02期 No.135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肖挺;伊甲彬;
在内循环经济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的当下,在岸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用国泰安数据库信息匹配后所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估计结果表明:在岸服务外包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只有初始生产率极高或极低的企业,其生产率才会受到在岸服务外包的影响而得到提升。如果服务供应商距离制造企业较近且服务供应商自身的生产率水平较高,在岸服务外包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会较大。东部地区的制造企业在选择服务供应商时重点考虑的应该是地理距离而不是其生产效率,而中西部企业则截然相反。制造企业通过在岸服务外包提升其研发能力以及促进员工知识结构升级,从而提升自身生产效率。而在现阶段,进行在岸服务外包对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尚不足以与制造外包相比。因此,当下仍需继续深化我国服务外包领域改革,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从而助力服务外包“生产率效应”的发挥。研究结论拓展了服务外包的研究视角,量化了在岸服务外包活动的生产率效益及其潜在的影响,论证了企业与合作服务供应商的协同适配性问题。
2025年02期 No.135 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正>一、 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到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上述内容请在正文之外单独提交。反映作者身份的上述内容,请作者务必书写清楚、准确,本刊将据此建立作者档案。二、 来稿请务必写出中文摘要(350字以上)和关键词(5~8个),并将文章题目和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成英文。
2025年02期 No.135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