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高铁如何影响沿线及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布与结构转型?——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机制分析

    张洪鸣;孙铁山;

    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将多数城市连入高铁网络,高铁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空间分布与产业结构变迁。构建了高铁影响沿线及周边城市产业空间分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框架,将空间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分析相结合,利用2008—2019年全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高铁对沿线及周边城市产业空间分布与结构转型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主要研究发现:(1)高铁引致的市场潜力提高使高端服务业从周边城市向高铁城市集聚,同时制造业从高铁城市向其周边城市扩散,二者共同使高铁城市产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型,使周边城市产业向制造业转型;(2)高铁引致的市场潜力提高通过促进高端流动要素的空间集聚产生集聚效应,从而推动高端服务业由周边城市向高铁城市集聚;(3)高铁引致的市场潜力提高通过形成不可流动要素价格差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推动制造业由高铁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结论对于理解高铁在重塑经济空间分布与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2年06期 No.12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空气污染是否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孙焱林;马绍雄;文泽宙;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厘清空气污染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关乎环境治理和集聚经济发展的成效,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意义重大。借鉴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探究空气污染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逻辑,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断点回归设计(RDD)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显著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在需求侧,空气污染通过降低制造业生产率和集聚度减少制造业对中间服务品的需求,削减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形成集聚离心力;在供给侧,空气污染一方面通过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供给形成集聚离心力,另一方面通过拉低房价、减少拥挤成本形成集聚向心力。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空气污染影响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也为政府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理论启示。

    2022年06期 No.121 14-2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中央垂直监管如何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准自然实验

    王贤彬;钟夏洋;

    实现经济绿色发展需要中央“提纲挈领”和地方政府“有为”相结合。2012年原环保部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中央实施垂直监管、改变地方政府治理力度的重要政策。通过构建工业企业和企业污染匹配数据,使用倍差法研究发现,中央垂直监管显著改善了试点城市企业的环境绩效。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溢出效应和反事实检验、更换因变量以及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检验支持了该发现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1)试点城市政府提高了对企业污染的处罚力度,企业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提高环境绩效;(2)政策在财政分权程度较高地区作用效果较强;(3)政策提升了污染行业的环境绩效,大规模企业、高风险承受能力企业与契约密集型行业率先实现清洁生产。基于宏观政策的微观影响这一研究视角,为构建央地协同环境治理体系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022年06期 No.121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鼓励性产业政策调整与企业污染排放——基于污染治理与资源再配置效应分析

    卜文超;盛丹;

    通过对比“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的产业政策,确定了鼓励性产业政策的调整,基于2000—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考察了鼓励性产业政策调整对我国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微观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鼓励性产业政策调整显著降低了被鼓励行业中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对环境污染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鼓励性产业政策调整通过减少传统能源使用和促进技术创新等前端控制的方式,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同时通过增加废水治理设施和提高废水治理能力等末端处理的方式,降低了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另一方面,鼓励性产业政策调整通过促进高污染企业退出和低污染企业进入,实现了资源配置效应,从而降低了总体层面的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异质性检验显示,鼓励性产业政策调整对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污染企业和规模较大企业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此外,在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更换被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研究结论对实现绿色发展、创造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06期 No.121 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创新: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黄赜琳;龙文;

    构建一个包含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企业创新决策模型,利用1998—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宏观匹配数据,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论证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作用于企业创新的方式与程度。结果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且结果是稳健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既能通过提升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创新,也能通过消散企业的创新租金抑制企业创新,且创新效率、生产效率和创新租金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依次递增。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东部地区企业创新影响更显著。劳动力成本和劳动者素质能够正向调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创新促进作用,企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创新效应的发挥。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港澳台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过程中获益最大,其次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获益最小。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能够从“质”和“量”两个维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且有助于遏制中国企业创新“重量轻质”现象。

    2022年06期 No.121 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基于县级道路指数的研究

    史梦昱;沈坤荣;闫佳敏;

    制造业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来源。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行业资源错配指数,并在县级层面构建公路、铁路道路指数指标,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在以基于“最小生成树”构建的道路指数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及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轻工业行业的改善作用大于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化非国有部门和非补贴行业的资源配置,但会加剧国有部门与补贴行业的资源错配程度。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可通过缓解市场分割、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产业协同发展的途径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2022年06期 No.121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公路与城市产业发展:来自商品需求方视角的证据

    叶菁文;范剑勇;潘辉;

    立足于商品需求方特征,探究不同中间使用份额部门(商品需求方使用目的特征)、外省使用份额部门(商品需求方来源地特征)从公路改善中获益的程度差异。相比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商品供给方特征,贡献了需求方视角的证据。依托模型,从理论上探讨公路对不同中间使用份额部门、外省使用份额部门雇佣人数和产值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当城市外部环境不变时,中间使用份额越高、外省使用份额越高的部门,其雇佣人数、产值对城市内部公路存量的弹性越大。进一步,使用交通路网图层数据、城市间贸易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理论预期结果是否成立。研究发现,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增加城市内部公路,将使中间使用份额高、外省使用份额高的部门获得更多提升,其中对部门雇佣人数的提升效果弱于部门产值方面。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理解。

    2022年06期 No.121 8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与中国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王钧天;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企业抓住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机遇实现数字化转型,形成良性循环,是值得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二次项模型,实证考察2007—2016年间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与企业数字化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整体上会增加样本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提高样本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呈现出一种U型关系,且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技术进步提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缓解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负面影响。此外,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U型关系只有在非国有企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或中低技术水平制造业中才显著。

    2022年06期 No.121 101-11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知识流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准自然实验与空间溢出的经验证据

    马茜;张红兵;廖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网络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剖析并识别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方式高质量转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从水平与效率两个维度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且该结论不受“异质性处理效应”的影响。(2)“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在高知识禀赋城市更能发挥比较优势,且消费互联网(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的形成和完善从不同维度加速了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3)知识流动是数字基础设施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知识的集聚效应更有益于中心城市发展,而扩散效应对边缘城市发展更具推动作用。(4)“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本地-邻地”高质量发展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的空间溢出现象具有异质性。这些发现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市间知识良性互动,进而助力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2年06期 No.121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0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研究——基于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视角

    张明斗;翁爱华;

    准确刻画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于凝聚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和扩大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网络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视角,实证探讨了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已呈现显著的整体网络发展格局,但从网络节点中心性来看,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由高到低表现为“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四大核心城市群—非四大核心城市群”“中心城市—周边外围城市”的分布规律。(2)网络节点中心性的提高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检验后依然成立。(3)网络节点中心性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更能通过提高网络节点中心性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变迁;从所属城市群区域来看,“四大核心城市群”网络节点中心性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更加突出;从城市规模来看,大规模城市更能显著发挥数字经济网络的正外部性以加快产业结构变迁的步伐。

    2022年06期 No.121 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产业经济研究2022年总目录

    <正>~~

    2022年06期 No.121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