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跨国进入、东道国利益与规制政策——兼论中国对外资进入进行规制的实践及政策展望

    姚战琪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面临两种方式跨国并购或新建投资。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将对东道国竞争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间政策的协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近乎空白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东道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在投资方式选择中的利益和矛盾的分析模型,模型分析的政策含义是东道国政府在针对跨国公司进入制定政策时,要综合考虑跨国公司进入方式对市场竞争影响和对重要资源转移的影响,以获得外资进入所带来的最大化净收益。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的很多限制外资股权收购比例以及鼓励外国公司新建投资的政策有很大的风险。最后,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外资进入的规制政策,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取向。

    2005年01期 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2 ]
  • 多用途产品企业决策及其对政府管制的启示

    胡晓鹏,刘洁

    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产品不仅具有不同性质的消费群体,而且用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等本文以非管制和管制作为两个基本条件,通过模型求解和图形推导的方式阐释了多用途产品企业决策的特点和均衡条件,进而引出政府管制的相关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某地区关于煤气的政府管制行为,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2005年01期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1 ]
  • 地区间竞争外商直接投资的福利效应分析

    岳中刚

    本文放松Barros和Cabral的假定,在跨国公司的决策集为{对外直接投资,出口}的情况下,建立动态的博弈模型对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优惠政策竞争FDI的福利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就一国整体福利而言,地区间吸引FDI的恶性竞争使引进FDI的成本过大,将导致福利损失。针对我国FDI的流向、中西部和东部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提出逐步取消东部地区外资的优惠政策,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外资优惠政策将是我国整体福利的改进。

    2005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52 ]
  • 技术创新的产业特征研究——基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陆国庆

    本文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对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性和产业集中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成长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传统认为的成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较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中企业多的思想是没有根据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集中度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大致为倒U型曲线,因而传统认为的产业越集中越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思想也是缺乏根据的,使垄断行业更具竞争性和使竞争行业更具垄断性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有效手段。

    2005年01期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97 ]
  • 上市公司年报非标准审计意见与行业差异分析——基于2000~2003行业样本的实证研究

    唐跃军,左晶晶

    本文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和中国股市及上市公司的特征,提出七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依据我们所选择的四个行业样本进行假设检验。基于样本总体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未预期盈利高、审计迟滞时间短、财务杠杆低、现金比率高、非ST、上一年度未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未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小。但是,行业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文中基于2000~2003年行业样本的研究较为可靠的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行业之间的差异以及某些行业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状况。在对行业差异和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资参考。

    2005年01期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69 ]
  • 论转轨经济中我国国有银行行为的演化——兼论银行在转轨中的作用

    刘涛

    在转轨过程中,我国国有银行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国有产权的变化特征,国家对银行的控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银行行为分析的框架。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是最终目标,它的实现要依赖市场制度的培育和政府行政干预的退出。既有的银行制度安排是适宜于政府主导经济的渐进式改革的,政府行为与银行行为的耦合,形成转轨中经济的增长模式,银行行为与政府行为冲突,导出了相对最大化的金融“次优”产出均衡。

    2005年01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2 ]
  • 审计市场中的信号显示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

    李连军

    本文首先给出了审计师声誉与“质量溢价”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2000~2002年三年的年报审计费用共2520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控制住客户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审计风险之后,从三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审计师声誉越高,审计服务价格中的“质量溢价”也越高。国际“五大”合作所的审计服务价格显著高于国内“五大”所,而国内“五大”所的审计服务价格又显著高于国内其他所。这说明审计师声誉和审计服务价格作为审计质量的显示信号,得到了市场的认同,虽然审计市场具有“二手车”市场的特征,但是由于多期博弈的存在,部分消除了审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2005年01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50 ]
  •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与政策性思考

    仲鑫

    建国五十多年来,新中国外贸理论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突破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色。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经过20多年外贸体制改革,我国的外贸政策逐渐由隐性保护转为相对显性保护,并向贸易制度和贸易战略中性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呈现出渐进性、法制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并促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然而,扩大开放也需要适当的保护,在适度竞争中获取比较利益,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入世”后过渡期内,我们应实施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宗旨,以有目的、有差别和有选择的适度保护为基点的开放型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

    2005年01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9 ]
  • 产品差异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闫星宇

    产品差异是产业组织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我国产业经济学界对产品差异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将从信息差异、策略性差异和存在网络外部性情况下的产品差异三方面阐述产品差异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希望对我国产品差异理论的研究有所启迪。

    2005年01期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8 ]
  • 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高度研究战略贸易理论及管理贸易政策——《管理贸易论——兼论经济转型期中国外贸政策调整》评介

    刘志彪

    2005年0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