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要家
本文主要是检验竞争、所有权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联合影响。本文将所有权结构内生化,建立了分析转型经济产业组织的SS-C-P分析框架。本文分析的结论是,市场竞争和所有权变革是影响工业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结合会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而竞争和无效的所有权结构组合会恶化经济效率,所有权结构与市场竞争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2005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贺灿飞,潘峰华
企业生产效率不仅决定于企业特性,企业的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外部集聚经济和外资溢出效应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采用各省市区销售收入前五十名的大型工业企业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包括企业人均资产、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性质和产业特定因素之后,企业所属产业在空间上越集中、所在城市人口密度越高以及外资企业产值比重越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越高,说明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以及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可能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外部经济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的空间迁移行为,因为企业倾向于迁移到外部环境有利的地方。
2005年03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蔡吉甫,陈敏
本文结合国情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与管理层持股的关系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公司有效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二者在形式上均与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变量Tobin’Q值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所不同的是,由于受控制权性质的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最优持股比例(55.78%)远大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最优持股比例(14.57%)。说明为了调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的积极性,国家须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包括公司控制权的丧失。倒U型的曲线关系的存在,也表明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激励制度,仅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另外,利益趋同效应与掘壕自守效应的存在,使与股权激励机制相配套的约束机制成为必要。
2005年03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1 ] |[阅读次数:0 ] - 谭克
战略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外部产品市场特征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行业差异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门类间以及制造业中各次类之间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不是由于个别行业的异常值引起的,而是行业间普遍存在的,但是制造业中各次类之间的差异不如行业门类之间的差异那么明显;大约有8.78%的资本结构差异可由公司所处的行业门类来解释;制造业内各次类的趋同性很强,只有2.37%的资本结构差异可由公司所处的行业次类来解释。
2005年03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柳剑平,郑绪涛,胡蕲
本文在引入国外企业竞争压力和本国政府政策的情形下,构建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对不同R&D政策下的社会福利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选择最优福利水平的R&D政策。文章最终的结论是: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R&D的合作,但禁止企业在研发合作阶段之后的产品市场进行共谋,这种政策行为是最优的。
2005年03期 30-3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海,王龙宝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下的竞争性行业的信誉模型,试图对我国竞争性行业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考察。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解释竞争性行业中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考察信誉机制在解决质量问题时的作用、经济原理、条件和局限性。本文的基本结论为:逆向选择是造成竞争性市场中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信誉机制在解决竞争性行业中的质量问题时起着重要作用,信誉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上面的问题,还需要其他有效的机制进行补充。
2005年03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孙兆斌
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对象,而这种关注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强化了。本文引入边界效率的概念,同时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法(SFA,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DataEnvelopmentApproach)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研究。在准确描述其效率状况的同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可以采取的对策。
2005年03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伟,何枫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对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状况进行了考察,并且就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及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水平整体上不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抑制了技术效率的提升。
2005年03期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于立宏,管锡展
当双边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从一个增加到数个时,委托人之间便产生了合作与竞争的问题,此环境下的激励机制设计与传统委托-代理关系相比就要复杂得多。自Bernheim和Whinston(1985,1986)提出多委托人(亦称共同代理)框架以来,Martimort(1996~2004)的一系列论文进一步发展了多委托人激励理论。本文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路径:一是共同代理博弈均衡的特征;二是多委托人环境下的激励机制设计原理;三是委托人的竞争与合作对激励提供的影响;四是代理人面临多任务情况时的激励问题。最后论文总结了多委托人激励理论的多方面应用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5年03期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1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吕明元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2004年,我国学术界20余年产业选择理论研究所探讨的,就是如何把西方产业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吸收国外产业选择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产业选择的合理思路。对这20余年产业选择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表明,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2005年03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1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陈晓东,汪宏智
江苏医药制造业正逐步形成具有江苏省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江苏沿江医药制造业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推进江苏沿江开发战略深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了目前江苏沿江医药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江苏沿江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2005年03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