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专家特稿

  •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于学军;

    本文以"后金融危机"为背景,具体分析了2009年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重点阐述了2009年中国巨额放贷之因和巨额投资之谜。在客观分析目前中国经济"两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效管理好社会流动性及建立专业而权威的经济决策机构等政策建议。

    2010年06期 No.4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市场一体化、产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演变——基于中国两位码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吴三忙;李善同;

    本文利用分省分行业两位码水平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市场一体化、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分工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制造业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制造业已表现出较高的地理集聚水平,集聚的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但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的强化和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地理空间分布正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迹象。

    2010年06期 No.49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133 ]
  • 反垄断执法与经济周期:相机选择还是固定规则——以美国为例

    张兴;

    本文选取了美国1963~2009年反垄断执法的数据,对影响反垄断执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揭示反垄断执法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反垄断执法是反经济周期的,即经济收缩时,反垄断执法增强;而经济扩张时,反垄断执法反而减弱。结果还表明反垄断机构的财政拨款对反垄断执法有着很强的正影响;而并购浪潮和反垄断政策内在的体制变迁对反垄断执法却有着负效应。

    2010年06期 No.49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技术联盟的治理结构选择及其合作效应的实证研究

    龙勇;姜寿成;

    在技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技术联盟已成为经济组织首选的合作方式。本文运用172个技术联盟样本数据,考虑联盟内部的技术差异和外部的政策支持两个因素,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了技术联盟中的治理结构选择和技术合作效应问题。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我国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若要获得较好的技术合作效应,首先要考虑伙伴企业与自身的技术差异,其次要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联盟结构。同时,政府也要对联盟期间的技术合作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2010年06期 No.49 26-3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3 ]
  • 控制权分配与价值评估——一个不对称信息下风险投资的融资决策模型

    袁鲲;

    本文引入控制权的分配,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下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合资组成创业企业的融资决策模型。结论表明,控制权分配显著地影响了风险投资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均衡,风险投资家寻求获得必要控制权的努力,使创业者以部分控制权的转移为代价获得了较为优越的融资条件;控制权的均衡分配取决于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分配给风险投资者的控制权越多。

    2010年06期 No.49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2 ]
  • 创新与产业专业化变迁:江苏例证

    施平;郑江淮;

    产业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区位特征,其理论基础是"新经济地理学"。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产业专业化变迁的分析,发现:制造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都随着人均GDP水平上升而表现出相同的U型变迁路径。为了促进江苏省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基础上形成一些主导产业。

    2010年06期 No.49 43-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2 ]
  • 市场需求变化条件下的企业战略遏制效果——一个基于外生转换成本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董佺;

    中国转换成本较高的行业处于对外开放的状态,但仍然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当存的外生转换成本时,如果市场需求增速较高,则在位企业遏制进入者的动机较低,相反,如果市场需求增速较低,则在位企业有较强的遏制动机。因此,在市场扩张较快时,中国在实施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内开放市场有利于改善消费者福利。在金融风暴条件下市场需求增速降低时,进入者容易被遏制于市场之外,对内开放必须考虑有效执行和完善反垄断法。

    2010年06期 No.49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产业资本结构与战略性R&D贸易政策——基于差异化产品的双寡头博弈分析

    张振华;

    本文基于产品差异化,通过构建双寡头竞争模型,考察了资本结构和产品差异化对政府R&D政策的影响,发现在出口竞争产业中,政府R&D补贴不仅能促进本国厂商R&D产出,还能降低外国厂商R&D产出。同时,产业中外资的存在,使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存在阈值效应;随着外资比例的变化,政府的最优政策或为R&D补贴或为R&D征税或为支持自由贸易。而且产品差异化程度还会影响政府R&D补贴或征税的范围及力度。

    2010年06期 No.49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9 ]
  • 宏观经济波动、防守型行业和资本结构选择

    孔庆辉;

    根据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运用资本结构自然实验法,以沪深上市的防守型行业为样本,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对防守型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波动显著地改变了防守型上市公司资本的结构和融资来源。

    2010年06期 No.49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51 ]
  •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

    张继良;胡荣华;

    围绕区域产业竞争力话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波特的"钻石"模型奠定了竞争力研究基础。以此为基础,根据江苏工业化总体进程、产业特点以及大力推进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提出适合江苏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发现各城市的产业优劣势,提高产业决策的科学性。

    2010年06期 No.49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20 ]
  • 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分工能力转型的分析——基于管理分工演化视角

    程进;

    本文分析了从马歇尔式企业、钱德勒式企业,到全球价值链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归纳了产业组织历史发展演变的条件,提出生产分工的实现依赖于管理分工。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条件下,管理分工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建设,决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针对我国目前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应从价值链整体运转速度和效率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改变我国出口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

    2010年06期 No.49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 附加价值来源转化:文献评述与机理分析

    石奇;任晓峰;卢靖;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从而,附加价值的来源逐渐向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转化。技术因素是附加价值概念的最基本内涵,一国产业能力的消长直接影响该国附加价值水平的升降,因此国家只有不断提升产业能力,附加价值才能获得提高。

    2010年06期 No.49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8 ]
  • 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总目录

    <正>~~

    2010年06期 No.49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正>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成立于2003年,学院前身是原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于1 983年成立的粮食经济系,1 993年更名为贸易经济系,1 999年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3年随着财经大学的筹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与2002年成立的电子商务系合并,组建成国际经贸学院。目前,全院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 865人,研究生1 53人。学院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010年06期 No.49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