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彪;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具备了逐步扬弃"后发优势"战略和实施"先发优势"战略的基本条件。在制度创新的支持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的主要武器在于加速发展创新型经济,由此才能用高经济回报化解生活水平提高后要素价格再评估的巨大压力。在创新经济中,我国发达地区在全球经济竞争舞台上的角色,会由追赶者变为赶超者,甚至变为领跑者;在功能上,则会由技术标准的遵循者变成制定者;在市场地位上,将由弱势的追随者变成市场的垄断者或寡头竞争者,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代工者变成价值链的"链主"。为此,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的转型、形成财富效应的氛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定期垄断制度、通过服务业全球化集聚高端人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创新文化等,就成为决定我国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1年04期 No.5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5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9 ] |[阅读次数:0 ] - 樊福卓;
本文从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分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省级还是在市级层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水平均较1990年代末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还发现,与省级层面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水平在市级层面相对较高。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次级区域划分的细化,长三角工业分工水平可能会逐步提高。
2011年04期 No.53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方军雄;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选取1996~2008年分所有制分行业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系统研究了非国有经济市场份额的变化。研究发现,整体上国有企业市场份额依然显著高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年提高。此外,我们发现基于所有制的"金融歧视"也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逐步缓解。这意味着市场化进程有助于改善非国有经济的生存空间和制度环境。
2011年04期 No.53 17-2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张国胜;
产业升级是微观机制作用下价值增值的宏观体现,其逻辑起点是企业技术能力,现实动力是产品市场需求。案例研究表明本土市场规模能够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市场需求,因此能对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根植于案例内的逻辑论点,并围绕案例研究与现有文献的回顾,本文从理论上将本土市场规模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归纳为: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能够引导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需求发现通过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能够为企业发展技术能力与拓展具有更高边际利润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运营支持;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则诱导了参与式合作,这有助于提升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
2011年04期 No.53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高静;黄繁华;
信息壁垒的存在及高质量服务购买时的经验性特征使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最初进入时往往会追随制造业。本文以美国1994~2009年进入25个国家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非对称环境下进入东道国的空间集聚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表明进入初期生产性服务业FDI往往追随制造业FDI,但随着信息壁垒的减弱,生产性服务业FDI和东道国制造业表现出更大的关联度;生产性服务业的价格指数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而降低,东道国生产性服务业种类的上升会降低东道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2011年04期 No.53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丹鹭;岳中刚;
传统上外包一直被视为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单向游戏,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外包形式——逆向研发外包。本文将逆向研发外包定义为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反过来作为主动发包者的发包过程。通过建立数理模型,本文证明逆向研发外包成立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自主汽车品牌奇瑞和吉利为案例,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发展自主技术能力的过程,提出逆向研发外包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的一种战略选择,对发达国家企业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1年04期 No.53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王鹏;赵捷;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创新有着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现有的研究还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说明和解释。本文以2002~2008年省际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和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两者确实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三产比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遵循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三产比例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则存在着类似于"库兹涅茨曲线"的性质;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比重和区域创新产出则有着相互促进的动态循环机制。
2011年04期 No.53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1 ] - 姜磊;季民河;
本文基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分析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经典OLS方法无法模拟地域间各种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能源资源禀赋与能源强度成正比关系,但GWR回归弹性系数差别很小;工业和重工业弹性的省域间差异性十分显著,是能源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消费强度,但从系数来看,地区间略有差别;在市场调节机制下,能源价格变量在统计上不够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有力地降低了能源强度,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作用较大,而对外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本文研究结论为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04期 No.53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陈艳莹;王周玉;
利用我国10个省市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4个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潜力、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劳动力成本、市场化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FDI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因此,在积极扩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同时,要关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性,以保持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性。
2011年04期 No.53 71-7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0 ] - 段文斌;余泳泽;
本文通过SFA的方法计算了我国35个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将35个行业分为7类分别衡量了全要素生产率各组成部分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998~2008年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7%,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表现为负增长,而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表现为正增长;从总体上来说,技术进步在能源效率提高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于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大,对于以技术竞争为主的行业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大;技术效率改进对于各行业能源效率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国有企业比重越高、企业规模越大、对外开放水平越高,行业的能源效率也就越高。
2011年04期 No.53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陈洪转;羊震;金振鑫;
本文运用带激励偏好的双激励控制线方法,建立了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12个高技术产业在2005年至2009年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动态实证评价,计算出各评价对象在各阶段的"激励"或"惩罚"大小,较好地反映了12个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动态变化,并从纵向时间角度和横向产业个体和整体角度分析了各个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差异性特征,剖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并给出相关结论。
2011年04期 No.53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正>一、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至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
2011年04期 No.53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