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峰;王琢卓;阳立高;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2014年02期 No.6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6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4 ] |[阅读次数:1 ] - 姚博;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机制和实证模型验证了金融支持与区域市场整合对价值链提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金融支持和区域市场整合在促进价值链的提升上存在互补性,金融支持强化了区域市场整合对价值链的推动作用。金融支持对价值链的提升随时间而增强,区域市场整合对价值链的提升作用则相反。金融支持对价值链的影响在东部更为明显,区域市场整合对内陆地区价值链的影响则较大。在金融控制程度低的地区,金融支持对区域市场整合促进价值链提升的强化作用,要大于在市场整合度强的地区市场整合对金融支持促进价值链提升的强化影响。研究意味着降低金融控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金融支持对价值链的提升效果,而且还可能会发挥金融支持潜在对区域市场整合促进价值链提升的强化作用。
2014年02期 No.69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毛琦梁;王菲;李俊;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2014年02期 No.69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盛丰;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出发,利用2003~2011年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并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2014年02期 No.69 32-3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0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7 ] |[阅读次数:5 ] - 陈丽丽;周茂;
本文首次对全球范围内产品的国际竞争模式进行系统性考察。结合异质企业理论运用价格和地理距离判断产品国际竞争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探索性提出:价格与地理距离的关系究竟是一种随机现象还是存在某些系统性特征?对国家—产品对进行710834次回归后,本文对所得到的价格距离系数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产品竞争模式存在显著并稳健的系统性特征。质量型竞争模式并非一定优于价格型竞争模式。结合国家、行业和产品特征,客观选择最优的产品国际竞争模式才有助于实现产品升级的可持续。
2014年02期 No.69 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延兵;
不同所有制企业因产权性质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激励。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弱,私营企业具有专利创新优势但其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投入少但在新产品和劳动生产率上拥有显著优势。产权性质差异是导致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于母公司的技术转移是导致其创新投入少但拥有新产品优势的主要原因。为提升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私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激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基地。
2014年02期 No.69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8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5 ] |[阅读次数:3 ] - 詹政;向洪金;
基于可计算局部均衡COMPAS模型,从行业层面前瞻性对上述经济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政府对我国涉案光伏产品的"双反"措施能促使美国本土光伏企业产量、收入和全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损失要大于光伏企业的获利;"双反"措施导致我国涉案光伏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价格上涨、出口量减少,由于美国市场对光伏产品的刚性需求,我国涉案企业的出口收入不降反增;美国反补贴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以及对我国涉案企业的影响较弱,相对而言,反倾销税的经济影响较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最后为我国光伏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2014年02期 No.69 65-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竹青;佟家栋;许家云;
利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从产品技术复杂度出发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考察了地理集聚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微观影响。结果显示,集聚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企业的出口决策,显著提高了技术复杂度较高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出口量,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二元边际"。分组样本的估计还表明:(1)集聚程度的提高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最大,资本密集型企业次之,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小,甚至不能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量;(2)集聚程度的提高既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出口概率,又能提高他们的出口量,但是却只能扩大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量。
2014年02期 No.69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安礼伟;
提升出口产品技术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国际比较为视角,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变迁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变化趋势看,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在样本期得以较快改善,但2005年以后出现稳定的趋势。中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提升主要得益于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比重的提高,而汽车与工程机械等产业贡献较小。国际面板数据实证表明,相较于其他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提升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外生因素,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改善产业和贸易结构上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速度的减缓和信息通讯产业的成熟,中国贸易结构可能缺乏稳步改善的动力,因此发挥内生因素对推动中国出口技术结构改善的作用将是今后的政策重点。
2014年02期 No.69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梁俊;
本文利用一个非径向的DEA模型框架,对中国工业增长与环境双赢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选择最优的节能减排路径对中国工业2012~2050年双赢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中国工业行业整体以及重工业实现了双赢发展,但其双赢状况在不断恶化;轻工业未实现双赢,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本文设计的未来39年最优节能减排路径下,中国工业不能实现双赢发展,大部分行业不仅无法实现双赢,其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的矛盾还将进一步深化。为了促进双赢发展的出现,重工业应加速产业升级,提高环保技术研发力度;轻工业的环境规制力度要进一步增强;此外,环境规制应以渐近型和激励型为主。
2014年02期 No.69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1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仲兵;初春;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银保合作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为此运用博弈理论对我国银保长期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两种情况对银保合作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银行在长期合作中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保险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银保合作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14年02期 No.69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正>一、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二、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到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
2014年02期 No.6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