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环境规制工具、政府支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董景荣;张文卿;陈宇科;

    政府通常会搭配使用规制政策与支持政策以激励绿色技术创新,而合理选择政策工具是确保政策搭配有效的关键。选取命令型、费用型、投资型三类环境规制工具与研发补助、低碳补贴两种政府支持行为,以2008—2018年中国工业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不同环境规制工具、政府支持行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与耦合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当前政策强度下,命令型规制、投资型规制、研发补助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低碳补贴抑制绿色技术创新,费用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研发补助和低碳补贴分别正向和负向调节费用型规制和投资型规制的绿色创新激励效果。对样本内生分组后,拓展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绿色创新水平的地区差异,上述政策工具的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特征;东部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应当充分利用"研发补助—市场型规制"间的正向耦合效应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而中西部非长江中下游地区应当构建以"研发补助+命令型规制"为主体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最后,结合对地方政府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讨论,为不同政策主体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1年03期 No.11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8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9 ] |[阅读次数:1 ]
  • 节能消费激励政策能否引领制造企业绿色转型?

    雷玉桃;孙菁靖;

    依托中国典型的节能消费激励政策——"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节能消费激励政策能否协同引领制造企业绿色转型这一问题。研究发现,节能消费激励政策会约束制造企业绿色效率提升,在经过动态效应分析以及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果仍然成立。从外部机制看,政策对企业外部环境规制并无有效作用;从内部机制看,政策虽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但无法促进企业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和降污减排技术进步,是其抑制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两大内因。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制造企业绿色效率在政策响应上劣于非国有制造企业,财务资源基础越强的制造企业受政策约束越弱。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节能消费激励政策实施的困境,而且还阐明了其可能对生产领域微观企业绿色化发展产生的扭曲效应,对于未来协调和完善中国供需两端的环境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2021年03期 No.112 17-3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3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清洁生产标准如何影响企业绿色生产水平?——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曹翔;李慎婷;

    如何促进企业绿色生产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那么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制的清洁生产标准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为此,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清洁生产标准对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考察了清洁生产标准对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机制及其对企业绿色生产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清洁生产标准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第二,清洁生产标准对东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和重度污染行业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提高作用较大,对中西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轻度污染行业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提高作用较小,对外资企业和中度污染行业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第三,清洁生产标准在短期内并未显著影响企业绿色生产水平,在长期中通过提升固定资产支出、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绿色生产水平,但未通过影响劳动力成本进而显著影响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第四,清洁生产标准使得企业采用平均硫份更低的燃料煤来实现绿色生产,但并未明显影响企业对燃料煤和洁净煤气的消费。

    2021年03期 No.112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文明城市评比何以促进劳动力流入?——来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朱金鹤;王雅莉;侯林岐;

    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也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金字招牌"。基于2006—2018年中国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文明城市评比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文明城市评比对入选城市劳动力流入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文明城市品牌具有向流动劳动力传递信号的功能,获评文明城市称号的地区能够吸引劳动力流入,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与安慰剂检验中依然成立;但文明城市并不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唯一品牌,低碳城市与创新型城市同样具备城市品牌的信号效应。第二,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也是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文明城市评比能够激励地方政府提高包括教育、医疗、文体、交通和环境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而对劳动力流入形成有效拉力。第三,包括行政层级、发展线级、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与财政自主在内的城市特质均会影响到文明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研究结论既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公共价值属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劳动力流动背后的城市品牌原因提供了研究参考。

    2021年03期 No.112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人口迁移、技术追赶与中国内外经济循环——基于世界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安同良;吴致冶;

    国际国内经济循环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嵌套的复杂系统,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难以揭示多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世界动力学模型则能够将复杂的世界浓缩为多个变量相互反馈的闭合系统,以明晰变量之间的嵌套关系。利用世界动力学模型,从人口迁移与技术追赶切入,对中国内外经济循环的多层嵌套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两个经济循环"的多层反馈和嵌套关系中,人口迁移、技术追赶是最为关键的变量。在国内循环中,人口迁移对于发达地区与外围地区人口的双向流动和刺激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作用;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前沿技术公开程度、信息与制度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呈现收敛状态。为此,重塑国内经济大循环,需要适度的人口跨地区流动,引导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更富有效率地配置;而要重塑国际经济大循环,则需要高度重视信息与制度的不确定性,最为关键的是要有序引导发达地区企业的资金投向对世界前沿技术的追赶和学习。

    2021年03期 No.112 57-6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李佳;闵悦;王晓;

    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欧班列显著推动了开通区域的产业升级,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可能干扰结果的因素后,该结论依旧稳健,并且该促进效应主要通过创新驱动、金融发展及贸易增长等维度来实现。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中欧班列开通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具有更显著的影响,而且依托中心地区、运输廊道及内陆自贸区的中欧班列具有更强的产业升级效应。拓展性分析表明: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统一品牌后的中欧班列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良好的成本管控和央地关系也有助于中欧班列开通的经济效应发挥,但地方政府恶性博弈阻碍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揭示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拓展了关于中欧班列开通经济效应的研究,对班列后续建设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1年03期 No.112 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4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2 ]
  •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经济空间集聚与企业生产率

    李焕杰;张远;

    将触及国际市场的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依托于国内本土市场的经济空间集聚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阐述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国内经济空间集聚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进口关税数据和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能够有效驱动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中国加入WTO所引致的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会强化经济空间集聚所释放的生产率效应。经济空间集聚不仅能直接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还能增强企业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中汲取的生产率溢出效应。(2)完备的制度环境不仅能够直接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而且能通过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以及经济空间集聚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使企业获益。(3)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交互效应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非出口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4)将经济空间集聚具体解构为三种外部性来源后发现,经济空间集聚对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引致的生产率提升的强化效应,主要是通过"人""物""知识"这三条路径来实现的。研究结论为中国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引导国内经济空间集聚,以统筹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2021年03期 No.112 8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区域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基于中国资源型和老工业城市的证据

    彭飞;金慧晴;

    区域产业政策是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基于2003—2018年中国资源型和老工业城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政策(以下简称"示范区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示范区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资源型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这一结果在经过共同趋势、安慰剂、倾向得分匹配、敏感性和混合政策冲击等检验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集群式和老工业基地内的示范区,城市转型升级效果较为显著,而单一式和资源型城市内的示范区,转型升级效果欠佳。机制检验表明,示范区试点政策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投资能力和资金支持效应,推动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上市公司数据,从创新投入、投资机会和市场竞争角度进一步提供了微观证据。因此,应继续扩大示范区试点政策,并加强城市产业集群建设,以利于资源型和老工业城市实现转型升级。

    2021年03期 No.112 9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高铁开通能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

    汪克亮;庞素勤;张福琴;

    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与连续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实证验证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路径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是驱动效应在城市规模、区位、地理圈层和等级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一效应在高铁开通后第2年开始显现,而在第4年开始减弱;随着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将不断增强;高铁开通间接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驱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力量,且均存在时滞,而直接替代效应尚未显现;另外,高铁开通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了高铁的经济环境效应评估,为理解高铁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优化高铁布局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1年03期 No.112 11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5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0 ]
  •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了企业创新的“增量提质”吗?——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郭丰;杨上广;柴泽阳;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知识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其发展能否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基于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创新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方法分析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理。研究发现:(1)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对企业创新数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创新质量。(2)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改善创新环境、提高财政支持和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3)从企业年龄和企业所有制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不同年龄阶段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创新数量的提升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对成长期企业和成熟期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初创期企业,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大规模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均显著高于小规模企业。研究结论验证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激励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对于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2021年03期 No.112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5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6 ] |[阅读次数:2 ]
  • 投稿须知

    <正>一、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2021年03期 No.112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