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产能利用率——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

    罗奇;陈梁;赵永亮;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数字基础设施对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该结论在考虑平行趋势等假设条件和其他一系列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成立;动态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抑制企业过度投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出口需求等渠道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果在高资源错配程度企业和低集中度行业中更为突出。研究结论为“宽带中国”战略背景下有序推进去产能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2年05期 No.120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8 ]
  • 数字基础设施与能源产业高级化:效应与机制

    张恒硕;李绍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智慧经济时代“新基建”战略实施的表现载体,在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及高级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归纳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产业价值链攀升及要素配置的作用机理,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从基础作用、异质作用及机制作用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产业高级化、结构高级化及要素高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产业高级化能够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效应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要素配置差异使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资源型地区和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低地区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能力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投入和工业化发展规模能够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通过进步效应和积累效应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产业高级化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优化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政策含义。

    2022年05期 No.120 15-2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 空间集聚、产业关联与企业创新

    张皓;赵佩玉;梁维娟;虞义华;

    基于2003—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专利数据库,运用DO指数和各省份投入产出表,探讨产业关联在空间集聚促进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关联能够强化空间集聚促进企业创新的过程,特别是以影响力系数为代表的产业后向关联在空间集聚促进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进一步分别通过工具变量和准自然实验进行内生性检验,同时考虑样本偏差、遗漏变量等因素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型或小型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处在制造业和中高技术行业中的企业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受益者。机制分析发现,空间集聚与产业后向关联通过提高企业职工教育投入、发展进出口业务和改善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创新,而与产业前向关联则是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推进企业创新。未来,要进一步提升空间范围内集聚企业的产业关联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05期 No.120 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 高铁建设与城市数字产业发展——基于信息服务企业进入的证据

    杨洋;徐承红;薛蕾;韩明明;

    信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理解信息服务企业区位选择是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的关键。借助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4—2019年城市数据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工商注册数据,从微观企业选址视角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对城市数字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明显增加了城市信息服务企业进驻数量,其效应在高铁开通后逐渐提升,也随高铁开通密度增加而增强;高铁建设对信息服务企业进驻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城市、都市圈城市、中等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禀赋高的城市以及高铁站点离市中心更近的城市更为明显;提升市场潜力,增加技术溢出,促进要素集聚,是高铁增加信息企业进入的三条主要渠道。数字技术向生产、生活渗透,为城市产业转型带来机遇和压力,城市应根据本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数字产业发展策略,充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在助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及“东数西算”等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022年05期 No.120 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0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吗?——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微观证据

    吴代龙;刘利平;

    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数字经济和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数字化发展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机理。基于此,利用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企业数字化发展有利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但地区数字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且在滞后一期的影响效应仍显著。第二,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遮掩效应。在控制人才集聚后,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正向效应将得到放大,且地区数字化水平的不利影响将被缩小。第三,企业数字化水平还会通过KIBS集聚的中介机制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攀升产生积极影响。上述结论对深入认识数智化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5期 No.120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人才政策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兼议“抢人大战”现象

    杨永聪;沈晓娟;刘慧婷;

    以我国城市间的“抢人大战”现象为切入点,在构建地级市层面人才政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0—2018年间29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才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人才政策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相比,人才政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更大;从影响机制来看,人才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渠道与研发创新渠道发挥作用的;从政策分类的角度来看,环境型人才政策优于供给型人才政策,而供给型人才政策又优于需求型人才政策。此外,人才政策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增强人才意识、提高人才政策导向性、破除人才认识误区等方面出发,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才政策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2022年05期 No.120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6 ]
  • 环境规制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污染减排吗?——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

    包彤;

    在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污染减排、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匹配的面板数据,从微观视角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污染强度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有利于企业减排,制造业与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减排效应更明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2)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减排效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3)机制检验表明:产业协同集聚通过学习效应、成本效应和竞争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使企业生产过程更加清洁,从而促进企业减排,其中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而环境规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成本效应,从而加深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减排效果。(4)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国有企业、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减排效应更明显,而轻度污染行业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需要在环境规制的刺激下才能有效促使产业协同集聚发挥出减排效果。研究结论为协同集聚与制造业污染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微观证据,对于绿色发展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05期 No.120 8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地理距离是否影响辖区内的政企互动?——来自国有股权参股民营企业的证据

    于苏;王竹泉;张龑;

    政企关系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将地理经济学相关理论纳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框架,以国有股权参股民营企业为切入点,探讨了地理距离能否影响辖区内的政企互动。利用2008—2019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近,国有股权参股程度越高。相较于异地国有股权,政企距离对本地国有股权参股的影响程度更大。这一研究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在影响机理方面,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地理距离通过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发挥作用,即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为邻通过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使得二者之间更为“亲近”。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民营企业所在地区社会信任水平更高、制度环境更差以及民营企业所在行业未受国家重点扶持时,政企距离对国有股权参股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此外,民营企业与政府为邻还能够增加企业的信贷规模、延长信贷期限、降低信贷融资成本,从而缓解民营企业受到的信贷歧视。

    2022年05期 No.120 101-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出口的影响——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

    周记顺;宋颜希;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攀升,对我国出口高质量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在出口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背景下,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作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6年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出口规模,且主要通过信息成本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推动出口规模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本地的贸易创造推动出口增长,而对周围城市的出口规模没有显著影响,即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辐射效应或虹吸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有效带动城市出口的转型升级,具体表现为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以及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结论丰富了新型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研究,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打造出口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5期 No.120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0 ]
  • 区域贸易协定条款深度对中国企业OFDI成效的影响

    董芳;王林彬;

    构建区域贸易协定总深度、核心深度、边界深度、边界后深度指标,以2005—2020年中国大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对外直接投资(OFDI)成效视角研究区域贸易协定条款深度指标的投资效应,探究新一代投资贸易规则对中国企业OFDI成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总深度条款、核心深度条款、边界深度条款、边界后深度条款指标均显著提升企业OFDI成效。同时,区域贸易协定条款内容深度越深,对企业OFDI成效影响越显著,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条款深度指标对产权性质为非国有的企业、东道国制度质量高的企业、投资区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OFDI成效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制定提供了政策参考,也为提升中国企业OFDI成效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2年05期 No.120 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