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刚;杨春兰;
企业地理边界的扩张不仅显性反映了企业成长的显著成就,而且对企业进一步的成长壮大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遴选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分布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地理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城市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显著促进了企业设立的子公司分布的地级市和省级行政区数量的增加,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安慰剂检验后依然成立,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地理边界的扩张。同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可能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企业地理边界扩张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地理边界扩张的促进效应,在无形资产占比更高、资产规模更大以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同时在制度环境更好、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也更显著。研究意味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培育竞争新优势,而且通过促进资本要素跨地区流动推动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5年03期 No.13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杨思莹;李雨彤;陈思;
合理的土地出让政策能够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载体和基础设施,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出让价格对城市智能制造水平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出让价格的提高会倒逼城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采用LASSO回归方法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以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区分不同类型用地的出让价格与不同土地出让方式形成的土地出让价格,以及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上述结论。机制检验表明,土地出让价格高企会提高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强度、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进而提升城市智能制造水平。调节效应分析发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强化土地出让价格对智能制造的驱动作用。此外,土地出让价格对智能制造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高地价不仅带动本地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促进邻近城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研究丰富了智能制造驱动因素的文献,为完善土地供给政策以促进智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政策依据。
2025年03期 No.136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冯思睿;何爱;
在全新开启的人工智能时代,亟须考察人工智能对微观企业劳动力技能溢价的影响。不同于信息时代的数字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分析、判断、决策与创新的能力,决定了它更多涉及自动化技能劳动力。在此基础上,假定人工智能与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不完全替代,构建嵌套的CES生产函数模型。模型推导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企业内劳动力技能溢价有降低作用。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证明了这一结论及其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提升非技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并与最低工资标准共同作用,引发企业内劳动力技能溢价的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仅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企业、非服务业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和成熟期企业中发挥企业内劳动力技能溢价降低作用,而对西北侧地区、服务业、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及衰退期企业的企业内劳动力技能溢价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加快企业内人工智能应用进程、减缓企业内收入不平等并促进企业内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No.136 29-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李佳;曹睿涵;
以大数据为表征的数字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切入点,以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企业实体投资振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了企业振兴实体投资,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能够通过促进数字化转型、提高主营业务相对收益及促进技术进步等渠道促进企业振兴实体投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企业实体投资振兴的影响,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新技术行业及竞争激烈行业中更为显著。最后,通过分析不同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差别,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具体内容的影响效应。研究丰富了企业投资结构与实体投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也为促进经济“脱虚向实”与推动实体投资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No.136 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李旭思;马晨;
客户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采用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客户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客户稳定性由低到高的转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演化趋势,即客户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倒U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转型模仿度、认知灵活性和资源约束性在客户稳定性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供应链网络中心度、客户地理距离和供应链冗余能有效削弱客户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倒U型影响。当企业兼具高供应链网络中心度、与客户地理距离较远和高供应链冗余特征时,客户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将由倒U型转为正向线性。研究结论拓展了客户关系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非线性逻辑,为企业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指引。
2025年03期 No.136 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陆华良;史晓璐;徐光伟;
作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形态,企业数字责任成为当前热门话题。采用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数字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体系实证考察数字责任履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责任履行能够向市场和投资者释放积极信号,通过声誉机制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感知,内外双向提升企业的合法经营地位,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2)信号效应激发了投资者情绪的正反馈放大机制,引起投资者情绪高涨进而推动企业股价上升,使企业能够通过市场择时机制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地,主导市场的投资者形成的共识情绪触发信息级联效应,加剧企业股价趋势并触发集体动态,形成正反馈循环,显著改善了企业的融资状况。(3)数字责任履行对融资约束的抑制效应在双重关注度较高企业、服务业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深化了数字责任作为独立责任体系的理论框架,弥补了传统企业责任理论在数字化情境中的不足,拓展了信号理论在企业责任领域的理论边界,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管理与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No.136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韩先锋;魏欣;
科学评估“绿色-共享”数据政策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协同赋能效应,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绿色数据中心重构双边政策协同赋能的复合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2011—2022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绿色-共享”数据政策助力城市绿色转型的协同机制及多维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共享”数据政策有利于协同促进城市绿色转型,且其能发挥比单一政策更为明显的赋能效果,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绿色-共享”数据政策可通过强化政府环保执法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绿色治理效应,以及激发数字技术创新和促进数字人才聚集的数字驱动效应,为城市绿色转型间接提供“绿色+数字”双轮驱动力;(3)在政府的数字关注度、环保注意力较高的城市,以及市场的资源配置结构、科技营商环境较好的城市,“绿色-共享”数据政策协同赋能的绿色转型激励效应更为明显;(4)“绿色-共享”数据政策不仅直接有利于本地城市绿色转型,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转型产生更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既为有效驱动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方政府统筹释放“绿色-共享”数据政策合力、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启示。
2025年03期 No.136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伟杰;姜英兵;
随着全球变暖的形势不断加剧,如何抵御气候风险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冲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考察了企业集团能否及如何产生对气候风险的抵御效应,并分析了集团决策权配置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利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平台提供的气温数据,采用极端阈值法度量气候风险,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母公司面临的气候风险越高,企业集团整体经营业绩越差;集权程度更高的集团整体经营业绩遭受的损失更小。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加强集权管理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和风险避难所这两种机制强化企业集团对气候风险的抵御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更多、子公司成长性更低和债务融资成本更高的企业集团,集权管理具备的优势能够产生更好的气候风险抵御效果。研究提供了企业集团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经验证据,拓展了气候风险经济后果及企业集团风险共担机制的相关文献。研究结论对在气候风险背景下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No.136 10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霞;张奇;
出海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的战略选择。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保障企业平稳地“走出去”。基于2010—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中国企业出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企业出海,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风险承担能力增强与创新能力提高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赋能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上游企业出海的正向效应更为显著;产业链供应链自控性有利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出海,协同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则更益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自控性与协同性提升对非国有企业出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出海更得益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驱动。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性,也为依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No.136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曹翔;邱丽;
定量评估和比较已经试点十余年的省市碳市场的差异性政策机制对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差异,能够为优化全国碳市场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启示。以碳市场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考察该政策及其配额“核算分配、交易、履约”全过程政策机制对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市场试点政策促进了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在长期中该作用更为明显;基于基准线法和有偿分配的配额核算分配制度更能促进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配额交易机制显著促进了购买方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而对出售方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存在抑制作用;履约机制中,履约主体扩容机制对企业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弱,仅门槛扩容对企业碳中和技术引进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而严格的履约保障措施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碳中和技术自主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碳市场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自身为控排企业的上市公司碳中和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强;该政策对企业非负碳技术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负碳技术的促进作用则相对较弱。
2025年03期 No.136 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正>一、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到本刊的稿件,正文不要显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或职务、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上述内容请在正文之外单独提交。反映作者身份的上述内容,请作者务必书写清楚、准确,本刊将据此建立作者档案。二、来稿请务必写出中文摘要(。350字以上)和关键词(5~8个),并将文章题目和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成英文三、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2025年03期 No.136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本期数据